北京時間 8 月 3 日下午,有 BBA 之稱的德國汽車三巨頭 BMW、Audi 以及Daimler AG(Merceds-Benz 母公司)聯手宣佈,已就收購 Nokia 旗下的 Here 地圖業務達成一致。這是在近 5 年的時間裡,Nokia 又一次將擁有的知名業務拱手相讓,讀來不禁扼腕嘆息。
Here,被賣在走向勝利的大道上
追根溯源,Here 其實也是 Nokia 收購來的一項業務,2008 年,正是 iOS 和 Android 兩大系統嶄露頭角之時,當時的手機一哥 Nokia 感受到了競爭的寒意,也加快了對自有手機操作系統中各項服務的補強,為了完善導航地圖這一基礎服務,Nokia 收購了美國地圖商 Navteq,並改名為Ovi 地圖內置在諾基亞手機當中。隨著 Nokia 品牌地位不保,Nokia 也開始重視對於旗下資源的開放共享,2012年,正式將地圖業務更名為 Here 地圖,2014年,Here 地圖推出 Android 客戶端和 iOS 客戶端並得到一致好評。
時至今日,Here 地圖仍是同領域內公認的強者。Here 收錄了全球六大洲近 200 個國家的地圖數據,在97個國家提供語音導航、在41個國家提供實時交通信息,公交地圖支持40多個國家的750個城市,每天還可以利用8萬多個數據源對地圖進行270萬次更新。在車載地圖領域,Here 坐擁近 80% 的市場份額,我們耳熟能詳的豐田、大眾、寶馬等主流汽車品牌都採用了 Here 的技術體系,正因為體量巨大,包括百度地圖在內的導航服務上在境外都採用了 Here 的地圖支持。
Here 的成功,來自於人性化的體驗和先進的技術支持,Here 是全球最早提供語音導航和離線下載的地圖系統,也率先推出了智能路況採集系統 Predictive Traffic、基於大數據的無人駕駛解決方案 Here Auto 等。無論是當前的導航支持,還是未來無人駕駛的技術積累,Here 都走在光明的康莊大道上。
但人前的光鮮,終敵不過自家的落魄,Nokia 自從把手機業務賣給微軟之後,一方面失去了搭載地圖服務的載體,另一方面 Here 地圖看起來與 Nokia 正孜孜以求的通訊基礎產業也沒有什麼關係。雖說 Here 的前景看起來很光明,但目前才剛剛盈利,且總利潤也只有千萬美元的量級,而一旦出售,則能為公司帶來接近翻番的現金儲備,在這種情況下,出售 Here 地圖業務,在核心業務全力以赴,成了紙面上的最優選。
然而,2008 年收購時的價格是 57 億歐元(約 81 億美元),2015 年後售出時的價格是 28 億歐元(約 31 億美元),其中得失,不言而喻。
科技業 VS 汽車業,無人汽車戰幕再啟
本次併購還有一大看點,就是逐鹿的英雄們,代表汽車行業和科技行業殺的刺刀見紅。
為 Here 地圖報價的共有四方勢力:德系三大豪車品牌奧迪、寶馬和奔馳;Uber、百度和歐洲私募股權投資 Apax Partners;微軟和私募基金 Silver Lake Management 、Hellman & Friedman 及 Thoma Bravo;騰訊、四維圖新和瑞典私募基金 EQT Partners AB。另外,Facebook、蘋果和阿里巴巴也被認為是潛在買家。可以看出,除了最後以最高價抱得美人歸的 BBA 之外,其它的基本都是科技企業。
特斯拉的階段性成功,向世人證明了,在當前造車技術業已完善,汽車結構大幅簡化的前提下,從科技行業轉行製造汽車,比汽車巨頭在科技領域迎頭趕上的難度要低得多。同時,在無人汽車成為公認的下個行業熱點之後,大家也發現,當中技術元素的重要性一定程度居於製造業元素之上。而地圖,成為了數據收集、路況分析,行走導航乃至用戶反饋的核心,幾乎所有的科技巨頭都在開發,或者意欲收購成熟的地圖服務,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汽車行業如履薄冰。比如此次,倘若 Here 地圖落入科技行業之手,不僅當下汽車企業還要更改門庭從新購買地圖授權,日後開發無人汽車也要被別人掣肘。而 BBA 此次購買下來 Here 地圖之後,將繼續吸納其它車企購買股權,不僅沒花多少錢,還保留了未來競爭的基石。
當然,這次收購的背後,也有著 Nokia 與 BBA 十幾年合作關係的影響,以及歐洲企業間更為密切的文化互動關係因素的考慮。
幾乎同時,Google 也宣佈設立新的子公司品牌 Google Auto,全力開發無人汽車,這也是當前汽車領域的一個縮影,無人汽車之戰悄然打響,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Here 地圖終被出售,Nokia 再奏扼腕悲歌
https://www.facebook.com/pot.hk.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