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全國的生鮮電商大概有4000家左右,只有1%在盈利,4%持平,95%都在虧,其中7%是巨虧。困難多的地方機會相對也多,一旦突破,每年的空間就有3萬億左右,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創業者劉江峰如是說。他DMALL不久前剛拿到1億美元投資。狂熱激進的資本並不在乎生鮮電商不賺錢的現實

關於生鮮電商難題(本文的生鮮主要指日常消費的初級果蔬農產品)的討論很多,包括消費體驗、冷鏈物流、產品質量等,但這些都是技術問題,都會解決,最大的障礙是價格。從產品的角度,國內的生鮮電商可以分為兩大類:普通產品類和優質產品類。配送服務都差不多,區別就在產品上。普通類電商想賺批發差價,優質產品類電商想讓產品溢價,但目前大多數都在虧損

一、普通產品的銷地批發利潤空間很

普通產品電商主要包括美菜網、鏈農網、大廚網、小農女等,其採購管道跟菜市場、超市、菜店相同,都是在本地農批市場。電商平臺主要提供配送服務,賺取從農批市場到消費者的差價,依靠較大採購量獲得議價優勢,期望能夠降低消費者採購價格和物流成本。這類電商的目標是美國配送商Sysco,其為42萬家餐廳、學校、醫院等客戶提供包括肉類、蔬菜、水果、廚房用品等食材,1970年成立,目前市值超200億美元,年營收465億美元,市場佔有率25%

不過,美國的農產品流通大部分都是農場直銷模式,基本不進農批市場倒手的,而中國版的Sysco們是從銷地農批市場拿貨。大型餐館都有自己的供貨商,這些供貨商常駐農批市場,直接從一級販運商手裡拿貨,Sysco們的價格沒有優勢。那麼就只能服務中小餐館了,給這些客戶送的菜品質肯定最普通,老闆對價格極為敏感。老闆的麵包空跑一趟不要緊,Sysco們的大車能空跑麼?何況你們用的還大都是協力廠商物流,物流企業也得要利潤吧。路上那麼堵,能在同一個點兒給所有餐館送菜,豈不是得好多車啊,好多車空跑一趟行不行啊?還有,車還不能太大,否則進不了外環的。物流配送的成本不會比餐館自采低,最後要折入產品售價的

再看批發價,即便依靠集中採購從一批手中拿貨也不好使了,因為資訊的不斷對稱讓農批行業競爭變得激烈,農批市場儼然已經成了加工配送車間了,一批只負責跨區運輸,市場內大都是給終端送貨的微Sysco們。中國的Sysco們如果要獲得發展,就只能像美國原版模式一樣,直接從產地拿貨

二、優質生鮮價格太貴

跟國內主流的幾家Sysco工作人員交流後,發現大家的想法都是先燒錢把市場爭下來再說。而街邊做海苔包飯的大媽則說,他們總找我,但是我無法相信他們的米,米不好攤子就砸了。瞧,小攤子能靠單品屹立不倒,原料也不是普通的,想收編也不容易。那立足優質產品的電商生意是否好做呢

天天果園、多利農莊、本來生活、沱沱工社等都是基於優質產品的生鮮電商,當然還有天貓、京東、亞馬遜等傳統巨頭開闢的自營板塊。這些平臺都自詡產品綠色有機無公害,保鮮送到家門口。問題是,掃一遍網頁上那些光鮮亮麗的瓜果蔬菜,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貴

根據企鵝智酷的調查,人們對生鮮電商的最顯著訴求還是「要便宜」,其次才是能夠配送到家和品類齊全;人們最擔心的問題則是產品不新鮮;在購買習慣上,大部分人只是偶爾嘗試。從用戶需求來看,目前大部分用戶對生鮮電商的主要訴求還是「低價」,而平臺想要的是通過提供優質和稀缺的食材來提高商品的溢價能力。但目前來看,這對矛盾很尖銳

三、為何價格這般高

大家都認識到冷鏈物流成本推高了網購生鮮的價格,但是還有更重要的因素就是農產品複雜的天然屬性。這兩年大熱的「褚橙」給我們普及了果園管理裡邊的諸多細節,標準化種植管理的複雜程度可見一斑

與工業品相比,生鮮保鮮期短,產品屬性更複雜,不可控因素更多。可以說,農產品的生產是系統工程,而工業品的生產是選擇搭配工程。而且生鮮生產還要遵從不可抗的自然因素和週期,還必須在保鮮期內送到消費者手上才算生產完成,而工業品選擇調試完畢,出廠就完成了生產。因此,生產差異化的農產品要比工業品相對成本要高得多,優質生鮮比普通生鮮貴得多

拿手機和蘋果舉例。除去品牌溢價,不同手機的生產成本基本都差不多,各部件(甚至操作系統)都已經產業化,好手機和差手機的區別僅僅在於零件、程式、操作等的選擇差異,不同選擇和搭配的成本基本一樣。而蘋果(我們說的是水果)則不然,不同蘋果差異非常大,外觀、口感、酸甜度、農殘含量等都不一樣,而每一項指標要管控的話,都要付出高於普通蘋果的成本。而且改變一兩項指標並不足以改變蘋果的品質,不足以形成好蘋果和差蘋果的區別,必須面面俱到,才能稱之為好蘋果。手機各部件的差異成本都在上游供應商手裡,蘋果各項不同指標的成本都在自己手裡,要經過化學變化才能實現

如果真正搞了國際認可的有機種植,執行嚴格標準化,甚至還有生物倫理等方面的問題,最終價格很明顯要超出大眾階級的日常消費水準。沒有銷量的話,都玩兒不成

四、更致命的是價格波

生鮮電商如今規模並不大,而且以高端產品為主,消費群體主要是中高產階級,他們對價格並不太敏感。隨著規模的增長,大家可以想像類似「豆你玩」、「蒜你狠」、「薑你君」的價格波動會給電商系統帶來什麼衝擊

傳統流通模式下,遇上價格遭狙,老百姓一股腦湧向菜市場搶購,充其量是擠破幾扇門窗,價格下跌後每人虧幾十塊錢而已。如果網購量上去了,需求量暴漲定然會衝擊物流系統,而且這種衝擊不像造節運動有固定日期,農產品價格波動在品種、時間、週期上基本沒啥規律。另外,網絡聚集效應還會放大波動性,使週期變得更為急促,電商平臺要麼買不到貨,被口水淹沒,要麼屯了大把貨,最後砸自己的腳

國內農產品價格高、波動大跟很多因素有關,主要包括:生產破碎化、流通環節多、產銷資訊不對稱、食品安全無保障。如果不重塑產業鏈,農產品的價格很難企穩,而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則帶來了機遇和工具。生鮮電商前赴後繼,但始終停留在銷售環節,沒有進入上游組織生產,產地才是控制產品品質和價格的源頭

五、品類產業電商是最終出

劉強東在談自家的生鮮平臺時說,生鮮有一個問題,就是在種植者和消費者之間至少存在四個環節(收購、產地批發、銷售地批發、零售),京東的目的就是要把中間環節全部去掉,既讓種植者賺到錢,也讓消費者不覺得貴。這話說得聽起來有理,問題是,什麼樣的價格才是合理的價格呢?如何得到這個價格呢

京東可以深入產地,從農民手裡買產品,其它平臺也照樣可以,價格優勢又沒了。還拿蘋果舉例,煙台蘋果是老牌的區域品牌產品了,以富士為主,年產量超500萬噸,但是遇上「小年」可能減產20~30%,收購價格將產生明顯波動。如果京東預定了,可能就麻煩了,因為農民伯伯果斷違約了。要麼不給貨,要麼漲價,即使按原來價格交貨了,後來發現有以次充好的現象

生鮮電商平臺要重新梳理自己的疆域,不能像銷售工業品一樣銷售農產品,要深入上游。進入農產品跨區流通環節會增加系統複雜性,但是會有效降低價格。實現價格優勢後,還要再造產品,以取得消費者的信任。那麼問題又來了:農產品不是一種產品,每一種農產品都是一個單獨的產業,複雜程度遠超工業品。以京東的強大,可以做好眾多工業品,可就是弄不好生鮮。最近「六六」開撕京東,掀起一波消費者討伐生鮮電商行業亂象的洪流

也許我們可以換個思路,從產地出發,從單品出發,整合產業鏈。如果有一個平臺可以組織產地統一生產,統一加工包裝,統一定價,又能在線銷售產品,統一配送,然後利用大數據以產定銷,這樣就可以徹底解決某個品類的流通問題。如果這個平臺能夠組織該品類所有的產地生產者,擁有該品類所有產品的定價權,這樣的平臺可稱為品類產業電商平臺,除非整個行業都沒利潤,有利潤一定分一杯,且是最大的一杯

這樣的生產組織方式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是互聯網本來就是造就神奇的,聯想佳沃已經在藍莓和獼猴桃行業深耕了。如果煙台蘋果哪天也像新西蘭的佳沛獼猴桃一樣統產統銷,統一定價的話,相信誰也不會嫌貴了,因為每個管道價格都一樣,產品也都一樣靠譜,大不了吃陝西產的唄。新西蘭所有的獼猴桃都由佳沛獼猴桃營銷公司組織生產銷售,果農都是公司股東,所有的生產者在聯盟的組織下,按照統一標準生產、加工、包裝產品,由聯盟統一貼牌銷售,根據土地等資源入股,按股比分配售後利益,不允許其它品牌和獨立銷售管道的存在。這樣才塑造出佳沛獼猴桃堅挺的品牌和穩定的價格

相信中國的農產品也有這樣一天,而目前看來最有希望的力量就是生鮮電商。

From 直抒己賤


 生鮮電商最大的障礙是價格,最終的出路是產業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