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本期訪談對象@許式偉,七牛雲存儲CEO,國內Go語言圈領軍人物,ECUG社區發起人。許式偉的經歷頗有傳奇性,大學時就有「C狂」外號的他,憑一份手寫簡歷成功應聘金山,兩年後成長為首席架構師,領導WPS 2005長達3年的研發。2006年,公司從軟件向互聯網轉型,許式偉建立金山實驗室,以技術總監身份主導分佈式存儲開發。2009年加入盛大創新院,成功推出盛大網盤和盛大雲之後,于2011年創立七牛雲存儲,專註企業級存儲服務。
在某技術大會的間隙,我第一次見到許式偉。連日出差輾轉,他看上去略微有些疲倦,並無CEO的架子,只是話極少。我覺得有些冷場,怕被他拒絕,硬着頭皮稀里嘩啦說了一堆。素知他低調,未曾想技術范兒到如此,於是生出不少好奇:在技術上追求極致的人,難免會陷入自我的世界而不自知,他在工作中到底會怎樣思考及行事?內心與現實世界的連接又是如何建立?從技術大牛到創業公司CEO,產品、市場、管理的坎,分別都是在他職業生涯的哪些階段,用什麼方式跨過去的?
帶着這些疑問,我細細看過了他曾經的演講和採訪,不禁平添許多佩服。敏於思考、勤于實踐、不迷信權威、不盲目跟風,早在許式偉求學階段,就已經發展出獨立的心智模型,並在對理性世界的探索中臻於成熟。從他的行為決斷中,能很容易找到內心自信的痕跡,例如在Go語法特性還未穩定時,就選其作為七牛服務端的主體語言。這些異於常人、甚至看上去冒險的決定,當你足夠了解他之後,自會明白背後的深思熟慮。一個人的心智模型,到底會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他的未來走向?斷斷續續,我寫下3209字,包含了71個問題的提綱,決心把這好奇窮盡。
在另一場技術會議舉辦地的酒店大堂,我和剛結束完演講的許式偉碰面,他中午才到北京,第二天一早要回上海。我們從下午4點40分,一直聊到晚上10點,其間他還借著吃飯時間安插了一場面試。井井有條的忙碌中,能看出些他平日的行事風格。創業3年,從精於底層技術,到把核心技術產品化、服務化,再到讓15萬企業用戶為此買單,許式偉帶領七牛,在競爭激烈的雲計算領域闖出了一條新路。
這同時也是一個典型技術人的理想實現之路。扛過國產軟件研發的大旗,忍受過在Office和盜版夾擊下的艱難求生,經歷過公司轉型和個人轉型交織的洗禮,軟件時代的技術人註定逃不開在逆境中成長的命運。曾奮鬥在同一戰壕的金山人大多進了遊戲行業,許式偉卻始終獨愛基礎研發。從產品掌舵人,到公司掌舵人,他已逆流而上行了十一年,在轉向順流的下一站,等待他的會是責任更重的行業掌舵人。
注:本文大部分觀點及內容屬首次發表,訪者在其它場合闡述過的重要觀點,在文中以標注形式給出。
技術人攻略:七牛是國內第一家選Go語言做服務端的公司,你也曾多次談到選擇Go的理由,創業公司做這種重大決策要冒很大風險,能不能談談做這些決策背後的思路?
蠻多人質疑七牛,為什麼早在2011年,Go的語法還沒完全穩定下來的情況下,選擇Go作為存儲服務端的主體語言。這種看上去激進和冒險的決定,實際上經過了嚴格的論證過程,並不是隨意為之。我一直認為:選擇和信息的對稱程度有關係。當你越不了解一個東西,越會趨向選擇保守性的方案,而當你對某個領域了解得足夠透徹,你的決策過程會非常自然。
我做決策前,會先試圖了解整個背景,看別人一般怎麼做,有哪些新興的idea,這些idea是不是靠譜,如果我來做,會傾向於往哪個方向走。當你深入研究了新技術的思考方式,以及它要解決的問題,就會知道它和自己要解決的問題有多大的相關性。這就要求你具備嚴謹的思維方式,在很多人眼裡,嚴謹是古板的,會扼殺創新。但在我看來,嚴謹不是創新的對立面,而是創新的基礎。奇思妙想再好,如果不經過嚴謹的推理過程,就無法變成行動力。用這樣的方式分析,有可能會出現一些比較大膽的選擇,但其實並不是隨意決定。如果你僅僅知道一些名詞,不了解背後的具體原理,必然會傾向於選最保守的方案。
我曾多次公開分享過Go語言的亮點,包括它的併發編程模型、對軟件工程的支持,以及對編程哲學的重塑。在我看來,Go對併發與分佈式的支持算不上特別,所有新興的語言也都有工程化的思想,所以編程哲學的重塑才是Go語言獨樹一幟的根本原因,其它語言仍難以擺脫OOP或函數式編程的烙印,只有Go完全放棄了這些,對編程範式重新思考,對熱門的面向對象編程提供極度簡約但卻完備的支持。Go把其全新的編程理念,稱為面向連接的語言。作為一名老程序員,我認為Go的編程哲學獨具魅力,超越其它新興語言。
前VMware雲平台的首席技術官Derek Collison,曾在2012年斷言Go語言將在兩年內製霸雲計算。我認為他的說法略有激進,但和實際的發展趨勢吻合,Docker、CoreOS等新的雲計算基礎設施都基於Go。在我看來,Go是互聯網時代的C語言,不僅會制霸雲計算,10年內將會制霸整個IT領域。
技術人攻略:你這種不迷信權威,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是從什麼時候形成的?這種思維方式給你帶來了哪些益處?
從初中起,我就發現大人們有時也會做出不可理喻的決定,於是就開始有了獨立思考的習慣。核心就是一句話:凡事都要問個為什麼,要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不可人云亦云。所以在學習的時候,我不喜歡簡單地去記老師教的結論,而是用推演的方式,研究書上的公式和理論到底是怎麼來的。
進大學之後,接觸到《理論物理》這門課,學到拉普拉斯方程,能解高中所有物理問題。這個方程給了我很深的觸動,牛頓經典力學幾個公式看起來並沒有推導關係,但其背後卻原來有非常自然的內在關聯。
另一門《現代數學》也讓我受益很深,它對多維幾何、群論、分形學、混沌理論比較現代化的數學分支都有涉獵。其中分形幾何實際上是一面數學和計算機圖形學的交叉學科,讓我很想往深去挖,於是把圖書館所有關於分形和混沌的書都看了一遍,還寫了一個程序,把接觸過的分形模型都用計算機模擬了一遍。
這兩門課讓我看到了許多事物從不相關到相關的內在聯繫,也推動了我去思考和探究背後的原因。長此以往,我發現從某種意義上看,這個世界沒有學科之分,計算機、代數、物理,並沒有非常明顯的邊界。
這種思維方式對我後來的工作有很大影響,舉個例子,蠻多人會認為,存儲不就是把東西存到磁盤裡嗎,跟數學有什麼關係呢?實際上往高深去做,存儲系統和數學有非常緊密的關聯。通常的存儲服務要保證數據不丟,必須存多份,存多份就會增加存儲成本,經典的3副本存儲,冗余度是3。想用更低的成本去存,就要用到域代數。
域代數遵循自然代數的加減乘除規律,但數據值控制在有限區域,不管怎麼算,結果都在0到255這個域裡面,所以叫域代數。存儲文件可以認為是0到255的一個序列,舉個例子,一個100K的文件拆成10份,每份是10K,存在10個地方,但文件仍然是一份。這時候用域代數里的加法(其實就是計算機中的異或操作),從這10份數據里取出一份校驗數據,數據變成了11份,它的冗余度是1.1。這是一種基於校驗碼的存儲方式,成本比較低,但效果和雙副本差不多,其中任何一個數據丟了,都能恢復回去。
利用域代數降低成本,在存儲領域是發展的必然方向,七牛的存儲2.0已經採用了這種方式。由此可以發現,任何一個方向的技術要做到頂峰,都必須橫向地去理解,因為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關聯。想要對雲存儲理解得更透徹,你必須理解整個世界,而不光是雲存儲。所以學技術實際上是不能專精的,在專精的過程中遇到瓶頸,就要往廣度方向去挖掘。
技術人攻略:除了用域代數降低存儲成本,存儲的未來還會有哪些趨勢?
從降低存儲成本的角度看,算數冗余已經在算法上做到了比較極致的狀況,存儲領域接下來的突破,應該發生在材料科學上。生活中各種東西都在電子化,現實世界會逐步映射到比特世界,如果以這種方式瘋狂使用,必然會面臨能源危機。如何能讓存儲系統在常溫、不耗能的情況下運行,是接下來我們要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可能大家會覺得七牛談這件事有點奇怪,但我卻認為未必。創業是一個不斷降低不確定性的過程,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但不能停滯不前。這個過程中最麻煩的,是不能把自己看成必須怎樣做,要完全放空,不從各種可能性上去限制自己。至少走一步,大不了發現錯了回頭,其實也不晚。
如果七牛真要把存儲做到極致,一定會往材料這個方向走,因為它關係到我們能不能把存儲做長久。當然現階段,材料不是我們首要的關注點,我們的重點是針對客戶的訴求點,解決數據應用層面的問題。
之前網盤一直在打存儲配額戰,但都停留在把用戶的數據存下來,沒把它們用起來,所以網盤的用戶粘性很低,這也是我放棄做網盤產品的其中一個原因。直到現在我仍然看好個人雲存儲的市場潛力,但我相信最後的產品形態不會是網盤,應該是更加垂直化的、由場景驅動的、讓數據流動起來的一種形態。
存儲領域真正的戰爭發生在應用層面,在數據量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所有公司都會面臨數據管理的難題。數據一定要流動起來才會產生價值,如果僅僅解決存儲,數據最終留在七牛的可能性不是特別高。七牛會對針對數據的使用場景,幫助客戶做標準化處理,實現數據價值的最大化。例如目前存儲最多的數據是圖片,圖片用戶的典型使用場景,是需要不同尺寸的縮略圖,我們提供了這樣的功能,用戶就省心多了,不用去重複去建設這個過程。
技術人攻略:回顧一下你的過往經歷,畢業后僅用2年時間,就成為WPS的首席架構師,這個過程是如何實現的?
金山在管理上給員工較大的自由度,所以個人的成長空間也挺大。我2000年加入金山,實習期間參與了WPS Office 2001的開發。分配給我的任務,是軟件的讀盤和存盤模塊。這個模塊當時的重要性並不那麼高,它看上去簡單,但我發現其中有不少有意思的挑戰。挑戰之一,是要求你理解軟件的所有功能,以及每個功能的數據表達方式。這讓我無意中觸及到一個軟件系統最核心的東西——數據。順着這條線索,我研究了微軟Office各個功能模塊的數據存儲方式,並把一些有趣的實現方法分享給同事們,他們會吸收其中有益的部分,據此修改原有軟件的設計。
湊巧的是,一年之後,金山開始研發WPS 2002。新版本被稱作「格式兼容之戰」,為了實現對微軟Office文件格式的兼容,I/O成了戰略層面的技術,存盤功能從邊緣模塊,一下變成了整個WPS研發的核心模塊。從2002年底,我領導WPS整體架構設計,開始了WPS 2005長達3年的研發。
隨着對存儲更深入的理解,我們在軟件架構層面做出了創新,引入了一個數據層,抽象出所有數據的存儲過程。數據層誕生之前,傳統的「撤銷/重做」功能,通過對命令的反操作實現。這種做法非常笨重,所有新開發的功能,都必須考慮反操作怎麼做。而數據層帶來的好處,是讓所有的數據天然可回滾,可以輕鬆支持多版本存盤、Undo/Redo(撤銷/重做),以及各種異步操作。
這個創新並不是對微軟的簡單模仿,其靈感來源於對增量存盤的思考。Office有個「快速存盤」概念,用戶正在編輯的內容,如果已經存過了一次盤,修改過後再次存盤,只需要在原來基礎上補加數據。相當於對同一個文件,存了兩個版本的數據。我想既然可以做快速存盤,那麼就不必關心用戶到底做了幾個操作,要實現撤銷和重做功能,只需要基於數據狀態做前進和回退即可。
數據層的架構大大降低了研發的複雜度,在當時的金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看上去,我像是很幸運,做的東西從邊緣模塊變成了核心模塊。我相信之前很多人接觸過存盤,但有多少人深入思考過其中的原理呢?我始終認為,任何一件事情,想要做到極致,必須把它當成一個學科來研究,把它琢磨透。假設這個東西很好玩,思考如果要把它做到極致,最終應該是什麼樣子。如果僅僅當成一個簡單的任務完成,能取得的成果會很有限。
技術人攻略:你曾說過,金山向互聯網轉型的這個階段,也是你自己職業生涯中很痛苦的階段,你是如何度過的?
2006年是我職業發展的一個分界點,之前專心致志做WPS,沒有任何二心。但在這一年,我遇到了瓶頸,對自己如何往下走,感到十分迷茫。國內軟件業因為盜版盛行,生存堪憂,WPS雖然有不少用戶,但並沒有取得商業上的成功。從2002年起,我已經開始負責WPS的整體架構,但職位上的提升並沒有帶來任何成就感。如果產品無法讓最終用戶買單,從某種意義上說,你的價值並沒有被認證。
中國軟件產業被盜版打擊得根本起不來,而互聯網能天然抑制盜版,金山蠻早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探索辦公軟件的互聯網化。遊戲是第一個從軟件變成互聯網的服務,遊戲能成功轉身,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單個遊戲天然有生命周期,下個遊戲不提供單機遊戲,用戶自然也會接受。辦公軟件是工具,必須沿襲用戶的習慣,互聯網化相對難很多。如果僅僅把辦公軟件在Web上做一套,能夠為用戶提供什麼新的價值呢?辦公互聯網化,最終必須顛覆原有形態,而不是做一個Web上的WPS,但在當時,我們實在找不到更好的方式。
2006年是我成為產品人的開始,一下子感覺到光有技術真的不行,必須理解業務及其運作方式,思考產品和商業的關係。為了拓寬眼界,我一方面廣泛參加行業里的會議、沙龍,找不同朋友聊產品方向;另一方面,我做了一個技術社區ECUG,探討Server端相關技術演進。這期間,我逐漸跳出辦公,橫向接觸其它領域。
在苦苦思索辦公軟件的未來方向時,我開始研究搜索引擎,順着這條線,發現分佈式存儲的技術門檻相對較高,並且有可能發展出獨立的商業模式。當時移動互聯網正處於萌芽期,雷軍已經開始投資這個領域的初創公司。我認為手機一旦開始流行,鍵盤就不會再是人與人交互的主要形式,圖片、語音、視頻等富媒體會成為潮流,這將導致未來存儲的需求出現爆髮式增長。
雖然已經確定了新的方向,如果想以此創業,又感覺自己還是太技術化了一點,欠缺的東西很多,獨立創業的難度蠻高。當時有兩個選擇,一是去剛成立的Google,但仍然是做桌面開發(Google Desktop),不符合我未來的發展方向;二是留在金山,成立金山實驗室,可自由探索新產品,這顯然更符合我的發展預期。
技術人攻略:後來你離開金山去盛大,又經歷了哪些故事?
金山實驗室成立的初衷是做一個偏孵化器的機構,可以脫離開WPS既定方向,借鑒Google 20%自由時間的管理方式,做一些全新的產品探索。於是先從內部拉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同事,從零開始組建團隊,頂峰時期差不多有10人。早期我們的步子不敢邁得太快,產品重點放在分佈式存儲研發,並承接了金山一些內部項目,好讓自己的存儲產品落地。
這樣做了一年,發現20%的自由時間執行得不如預期,同時高層有一些不好的聲音,認為這個部門短期難以見到利益。我覺得有些沮喪,感覺自己如果一直留在珠海,眼界仍然難以打開,就算受到領導的信任,以當時的狀態,也做不出特別像樣的東西,所以最終還是離開了金山。
離開金山後,我的第一個嘗試是加入百度,發現從技術人的角度,我在這裡能獲得的東西,和金山並沒有太大差別。短暫停留了3個月后,于2009年加入盛大創新院。盛大創新院也做新產品孵化,和金山實驗室的區別在於,它是盛大高層的戰略布局,投入的支持力度大很多,所以一時間吸引了不少技術領域的牛人加入。
盛大最初的理念很吸引人,但在早期,就已經有跡象能看出來它做不成。我提了不少意見,但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問題之一是樣板還沒樹立起來,就急速擴張。急於創建搜索院、雲院、語音院、多媒體院等一批機構,並想讓我去做雲院院長。我對自己的定位是創業者,院長是一個創業扶持角色,我並不感興趣,況且自己沒在產品上成功過,怎麼去扶持別人呢。
問題之二,整個創新院的扶持職能一直沒有形成,某些做法甚至對創業有抑製作用。比如機器申請需要走較長的審批流程,不能很快到位;團隊負責人對招聘沒有決策權,必須達到一定能力等級,由創新院的招聘體系通過才能進人。對創業團隊來說,招聘應該是找到最合適的人,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很強,總要有人做dirty一點的活;另外,公司內部採用「收稅」式管理辦法,除了投錢讓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外,還得做公司賦予的一些事。蠻多團隊都被牽着鼻子做這個、做那個,最後成為項目組,干出許多莫名其妙的事情。
我非常堅決要做存儲,最初是給內部孵化的公司提供存儲服務,盛大文學就是我們的種子客戶。緊接着對外推出了盛大網盤,這是個把存儲落地的好機會,而且不用受制于其它團隊的發展。接下來因為高層的決策,我們被合併到盛大雲,和另一個做虛擬化技術的團隊合起來,提供相對完整的雲服務。我在盛大雲成立后沒多久就離開了,就決定自己做七牛。
技術人攻略:七牛創立過程中遇到過哪些困難?你怎麼看待雲計算領域的競爭?
七牛2011年6月正式成立,一開始的產品方向是網盤,9月中旬產品發布,10月決定轉向底層存儲,期間就花了一個月思考。這個決定做得很艱難,但從公司的核心競爭力考慮,必須做調整。原因之一,當時國內雲計算環境還不夠好,七牛如果做網盤,很難找到一個第三方存儲供應商。同時做底層存儲和網盤應用這兩件事,精力上會有較大的分散。
原因之二,團隊的基因偏極客,對終端用戶並不那麼了解,如果不清楚用戶的喜好和習慣,很難做出打動他們的產品。程序員是我們很熟悉的群體,所以權衡之下選擇了雲存儲這條路。
今天的創業者很難避開巨頭,舊有的坑都占完了,要想占新的坑,就得顛覆既有市場。從某種意義上看,巨頭並沒有那麼可怕,它的業務是既成模式,行動也已經很緩慢。但巨頭是大象,創業者是螞蟻,螞蟻必須讓自己的運營效率更高,才有可能和巨頭一搏高下。新興的雲計算為什麼會是未來,因為它能幫助創業者和巨頭競爭,讓創業者更敏捷、快速,而不是自己造輪子。
現在很多人提到雲,會把七牛放到雲之外,這對我們不是好事,但對於起步階段的公司,也不算壞事。七牛做雲存儲,是通過一個很窄的點去切入市場,和其它競爭者形成明顯的差異化。如果一上來就被強大對手盯上,肯定是有害的。最終我們一定會和阿里雲、百度雲、騰訊雲等巨頭髮生正面競爭。也許是明年,也許是後年,但它一定會發生。
今天我對競爭的考慮比以前要成熟,在金山的時候,眼裡光盯着微軟,這其實是不對的。任何一個新興的東西,都在顛覆舊有的秩序。真正的思考應該關注:用戶群體為什麼需要我們?以及我們到底在顛覆什麼?而當時我們眼裡只有和微軟的競爭,如果把眼光放到提升辦公效率的角度,未必會去做Word,Excel和PPT這樣的軟件,也許會做出完全不同的產品形態。
今天做雲計算也是一樣,我們不應該狹義地盯着亞馬遜,否則就跟10年前盯着微軟沒區別。不必太關注眼前的競爭,而應該考慮你到底要做什麼,再考慮你應該如何做。我雖然不知道未來的IT是怎樣的,但是肯定不會是現在這樣,顛覆者會以全新的形態,出現在全新的領域。
雲計算領域最大的競爭,是來自於老的思維方式和新興思維方式的競爭。雲計算要顛覆的是傳統IT,在萬億的市場規模里,雲計算才佔到一小部分而已,顛覆的整個歷程至少會花費10年。在任何行業的早期市場,正面競爭公司之間的競爭態勢都不是關鍵,因為大家在共同培育市場,只要雲的理念被更多人接受,大家都能獲得一杯羹。
技術人攻略:從技術到管理是一道坎,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對管理產生興趣?
七牛創立第三年,團隊擴張到百人規模,我才真正開始思考管理。之前團隊規模並不大,小team自然而然會形成好的協同方式,如果為了管理而管理,反而會降低效率。研發管理裡面有個概念,叫做:不要過度優化。企業運營過程也類似,你得觀察公司當前的門檻是什麼,有針對性地去做優化。
創業團隊發展必然經過研發、營銷、管理這三大門檻,創始人在不同階段,關注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開發階段關注的重點,是研發效率問題;接下來的重點是營銷,讓更多人知道你的產品;第三階段則要關注如何在人數擴張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團隊間的協同效應。
如何能構建出一個協同良好的團隊,近期我在Qcon上海做了一次分享,主題是「追求自組織的團體」,其核心思想有兩點:第一,用自組織團隊取代自上而下的組織架構。第二,用服務認知取代工種認知。
關於第一點,如果企業的經營方式是一門學科,那就得研究這門學科的前進方向,龐大的組織體系並不一定是最優化的運作結構。傳統團隊按照職能分為設計團隊、產品團隊、研發團隊,而我希望能按照要完成的目標,搭建出全職能的小團隊。並且團隊成員可自行選擇、自發形成、相互欣賞,而不是由上級強行組建,以保證協作的通暢性。即使是萬人規模的大公司,理論上也可以分為幾十個全職能小團隊進行管理。
第二點,工種認知並不重要,這是結合我自己的發展經歷得出的思考,我為誰提供服務的認知,比我是哪個領域的程序員更重要。舉個例子,如果你對自己的定位是「Go程序員」,未來出現一台能自動寫Go程序的機器,你就下崗了。工種就是蛋白質機器,越老越不吃香,很多人認為自己到三十歲之後就不能做程序員了,原因就是基於工種認知。
相反,如果我對自己的定位是做服務,那麼在行業待得越久,對這個行業就越了解,我的價值就越大。技術人員其實是有行業之分的,金融、雲計算、辦公領域的程序員,面臨的問題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有較大差異。
工種認知就是接受任務,服務認知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代碼有人用才有價值,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得去思考我為什麼要做這個服務?為了把服務做好,要做哪些功能?某個功能為什麼會受到用戶群的歡迎。這其實是一個產品意識,會讓你開始思考原來不曾想過的東西。任何工種的人,都應該有產品意識,所有的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概念,落實到最終執行,就是弱化工種意識,把服務放到最核心的維度。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不太喜歡「全棧程序員」的概念,全棧背後還是工種認知。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全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一個團隊離不開相互配合。我更傾向於「補位意識」,如果短期招不到某方面的人,有可能的話,我自己去補上,而不是為了全棧而全棧。
技術人攻略:許多創業公司都面臨招聘困難的問題,你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初創團隊獲得的認可畢竟不像巨頭那麼多,招聘難這個問題,還得從自身出發,去尋求突破。一方面,初創團隊應該把招聘當成市場推廣和品牌宣傳的機會,獲取應聘者認可。想清楚你對人才的吸引力在哪裡,想清楚你需要什麼樣的人。讓每一個進來的人靠譜,比讓更多人進來更重要。
另一方面,我認為remote的工作方式,在未來會越來越流行。七牛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放在網上,理論上只要員工從任何一個地方接入網絡,都可以遠程辦公。遠程協同、遠程電話、遠程會議系統也越來越成熟。如果在分佈式工作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很高效的協作能力,自然能跨地域獲取人才。
七牛目前有一個純remote的研發團隊,6、7名團隊成員分佈在北京、杭州和上海。目前看來,這個團隊的工作效率很高。《Remote》那本書里也提到一個觀點,一旦開始遠程辦公,你的管理重點會從監控員工的上下班時間,自然而然轉為關注他們做了什麼事,產出了什麼。所以我傾向於未來有更多人remote。
我自己很喜歡到不同的城市生活,生在浙江,大學在南京,工作后在珠海、北京、上海生活。對我來說,到一個新城市並不痛苦,而是非常新鮮的事情。當然現在有家庭,搬家會更麻煩,但我仍然希望能到不同城市看看。未來這或許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人們在不同城市工作,體驗不同的生活,只要工作幹得開心,做一個「流浪人」也未嘗不可。
技術人攻略:做CEO之後,你怎麼平衡自己的時間?
創業這件事情佔據了越來越多的時間,以至於我的業餘愛好越來越少。我曾在北京待了6個月,在那6個月里,我很喜歡爬山。但是上海沒有山,所以這個愛好已經被壓抑了很久。
其實我想做的事挺多的,但是人一輩子得先干好一件事情。七牛今天剛走了第一步,離成功還有非常大的距離,在這件事沒做完的情況下,我的時間一定會花在這上面。
我其實不太像CEO,你能想象的很多雜事,我都外包給了同事,這是蠻多人羡慕我的地方。但唯有一件事一定不能放,就是產品。我一直認為,這個時代的CEO必須是首席產品官,你得知道用戶在想什麼。脫離一線短期問題不大,但長期一定會出問題,因為所有決策的依據一定是來自用戶的反饋,如果離開了這個重要的信息來源,想法可能會和現實出現較大差距。
對CEO來說,一是確保產品方向正確,二是確保整個公司的運作機制足夠高效。想了解公司當前的最大瓶頸,只能從一線獲得信息。接觸一線倒不是必須親自去編碼,我會review代碼,以了解公司的研發效率是什麼水平,還有什麼樣的提升空間。更多的自主權會留給員工,但我希望能參與進去,獲得一線的反饋。離員工越遠,決定就越盲目。
技術人攻略:你從草根創業者成長起來,怎麼看待社會上升通道的抑制?
社會上升通道受抑制,一方面原因在教育,中國的教育體制偏命令式、填鴨式,告訴學生們一堆知識,而不是激發學生思考背後的為什麼。這種扼殺創造性的教育方式,把大多數人教育成了平凡的人,導致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不夠。教育造成的思維僵化,導致了上升空間的抑制,而不是真的有人遏制了你,不讓你上升。
另一方面,政府資源整個偏向大公司,對創業的扶植力度不夠。從美國社會發展來看,整個社會的創新力,是要靠無數小公司顛覆大公司的過程去實現,企業家精神是美國社會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美國政府努力去政府職能化,甚至連造火箭這樣的事,都是民營企業在玩。中國距此還有非常遠的距離,政府應該從提升整個社會的創造力的角度,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從而提升國家競爭力。
蠻多人反感現行的教育體制,但雖然意識到問題,還是難免跟隨這種步調,害怕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冒險精神不夠。我喜歡反過來思考,看冒險的機會成本是什麼,如果機會成本並不高,那為什麼不試一下呢?現在那麼多人創業,也正是因為創業的機會成本蠻低。在中國創業是Hard模式,但整個環境靠着創業者的不斷努力,逐步爭取了過來。時代必然經歷這樣的變化,過時的機制一定會被淘汰,自然而然,人也會變。大家不應該做一個憤青,而要看到困難裡面孕育的機會,與其抱怨,不如花點精力去做你覺得能讓這個社會變好的事情。
我一直認為,你可以用任何方式去賺錢,但你從事的職業,必須讓自己感到開心。如果你選了一個比較高薪,但自己一點都不感興趣的工作,自然不可能有太多獨特的見解,長遠的發展前景會非常有限。如果你喜歡自己做的事情,自然而然會下功夫深入琢磨,樂趣才是你發揮創造力和達到一定高度的真正前提。
作者介紹:
技術人攻略訪談是關於技術人生活和成長的系列訪問,由獨立媒體人Gracia創立和維護。
From niuer
從產品負責者到公司掌舵人 許式偉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