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注:股災之後揪罪魁。有人將阿里系裡的恆生電子列為首要追責對象。恆生方面自然極力否認。恆生電子董事長的表態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股災與我們HOMS系統沒有直接關係。誠然,HOMS系統只是一個工具屬性的東西,資本市場要發展,離不開種種金融工具,但如何對這些工具與杠桿進行監管,其中就大有反思空間。以下觀點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李維的相關文章,作者既不贊成對恆生HOMS單一的指控,也不同意一味撇清配資系統在股災裡的責任,觀點相對中立

在配資業務亂象和整治過程中,以恆生HOMS為代表的系統公司一度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對此,有人將配資業務所基於的軟件系統形容為此輪A股震蕩的「罪魁禍首」,而亦有評論認為,由於HOMS具有「工具中性」,因此無需對市場的劇烈震蕩負責

可想而知的是,場外配資規模暴增絕然不是軟件公司單方面可為,而軟件公司也並非配資行業的主導力量,但仍不可否認的是,軟件公司並非是以旁觀者,而是以既得利益者的身份出現在配資鏈條中的

配資軟件公司是利益相關方,不可自

據筆者瞭解,在HOMS、銘創等軟件公司拓展業務時,其增設二級分倉、程式化止損等與場外配資有關的功能,均成為營銷推介內容。而在配資業務規模擴大後,該類公司也從中賺取與配資規模相匹配的「傭金」作為軟件服務費

以配資平臺PPmoney披露的銘創軟件收費數據為例,銘創的使用費高達0.6,且為雙向收費,即銘創從中一次交易中賺取的傭金比例或可高達1.2。這一價格已是多數券商交易傭金的2-3

這也意味著,軟件公司的服務費收入是直接與配資規模相掛鉤的。而在這一利益捆綁的現實驅使下,配資軟件既有動力,也有能力為場外配資提供便利,甚至對場外配資的真實數據進行隱瞞

事實也正是如此——部分軟件商為方便配資公司開展業務,還對軟件系統進行了定製化改造

一方面,部分軟件商不惜違反證券賬戶實名制原則,開設二級虛擬賬戶機制,促使更多不滿足兩融交易或信託產品購買資格的中小投資者投入了場外配資的懷抱

另一方面,部分系統還嵌套了「循環借貸」功能,即在已配資客戶未用盡資金的情況下,將閑置資金再次配給其他客戶,但並不對前者進行告知。該設計在違反商業倫理的同時,也加劇了信託單元的不確定性

在前述利益捆綁的現實下,將作為既得利益者的軟件商稱為具有「工具中性」的中立者或旁觀者,想必是欠妥的

此外,亦有業內人士將場外配資失控的主要責任歸結於肆意追加杠桿投資者的貪婪。然而,一個投資者保護執行過剩,而投資者教育開展不足的大環境下,這一說法雖然有理,但卻無力

監管需「追上」互聯網技術對證券業務的應

軟件商、配資網站並非證監會可管轄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所以在配資業務清查的早期,監管層所能要求的,僅是單方面叫停證券公司與配資軟件商在交易埠接入環節的增量合作,而這恰恰折射出當下監管局限性的尷尬

一方面,在互聯網與證券交易的融合趨勢下,監管層註定無法切斷協力廠商系統與證券公司的連接,另一方面,在對證券交易系統相關功能及背後問題認知不足的情況下,其相應的監管節奏也容易陷入被動

對此,監管部門需及時「追上」互聯網技術對證券業務的應用與改造,並進一步完善配套的制度建設。一個可以改變的預期是,在證券賬戶分倉機制可以保留的前提下,分倉賬戶必須確保實名制,同時,其交易數據需向中登公司等監管部門進行報送

此次配資活動的野蠻生長也絕非偶然,其只是互聯網技術和軟件系統向傳統金融領域滲透所帶來行業生態變化的冰山一角

如若不能將與資本市場有關的互聯網技術納入證券監管範疇,並在證券監管領域相應配備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未來的監管工作勢必還將面臨更大挑戰。

From 21世紀經濟報道


 恆生HOMS們,真的對股災沒有責任嗎?但更大的失責者又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