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居住於桃園的五旬婦人,三年前罹患乳癌,且為治療上較為棘手的三陰性(triple-negative)型別,他立即接受手術順利切除腫瘤,豈料在去年回診時,檢查出乳癌復發,且因轉移至肺部的癌細胞已如滿天星般呈瀰漫狀態,導致喘咳不止,甚至無法平躺。開始接受後續治療後,又因併發症造成的不適感,及每周來回台北醫學中心就診的舟車勞頓,造成身心俱疲,婦人一度拒絕就診。經醫師建議後,決定回到居住地的教學醫院治療,並接受血管新生抑制劑搭配化學治療,兩個月後,不僅腫瘤範圍明顯縮小,也大幅改善咳嗽症狀,目前已穩定控制並可活動自如。


根據衛福部最新100年癌症登記統計,台灣女性每年罹患乳癌人數超過萬人,且女性乳癌為癌症個案數增加最多的第2名,僅次於肺癌。

根據衛福部最新100年癌症登記統計,台灣女性每年罹患乳癌人數超過萬人,且女性乳癌為癌症個案數增加最多的第2名,僅次於肺癌。隨著醫療進步,目前乳癌已有不同的標靶藥物能提供不同型別的乳癌患者使用。


壢新醫院腫瘤內科闕宗正主任表示,乳癌已邁入個人化(individualized)時代,依據腫瘤細胞型別、臨床症狀等,醫師會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

一線標靶搭化療 延緩腫瘤不惡化

壢新醫院腫瘤內科闕宗正主任說,乳癌已邁入個人化(individualized)時代,依據腫瘤細胞型別、臨床症狀等,醫師會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如乳癌患者中,有20-25%的患者屬HER2陽性,臨床上有抗HER2標靶藥物能使用,而70-75%的患者屬HER2陰性(其中包含三陰性型別),若為轉移性乳癌,則有衛生福利部已核准的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藥物)可使用,闕宗正主任更進一步指出,若在一線治療時,使用血管新生抑制劑標靶藥物搭配化學治療,平均能延緩腫瘤無惡化時間近2倍。

手術同時重建 減少二次風險

部分病友在抗癌之路上,會面臨乳房切除手術對內心所帶來的衝擊感,對此,壢新醫院乳房外科許雅芬主任說,壢新醫院有乳癌治療團隊在手術進行時,能藉由乳房外科及整形外科的合作,同步進行乳房重建,減少再一次麻醉和手術的風險,患者不需太過擔心。

多科整合 提升醫療品質

療程中,若需進行化學、標靶或放射治療,則由腫瘤科及放射腫瘤科接棒進行;病理科及影像診斷科會參與相關病歷討論;另有專屬個案管理師協助醫師,共同對病患進行追蹤照護及衛教,整合多科專業,帶給患者更好的醫療服務。


壢新醫院乳房外科許雅芬主任表示,乳癌患者接受治療不放棄,乳癌也可能像慢性病一般,獲得長期穩定控制。

在地化醫療 提高醫療可近性

許雅芬主任也建議長途奔波至醫學中心求診的地區民眾,不妨回到就近醫院進行診治。相較於醫學中心的一床難求,區域教學醫院不僅有能力提供同樣高品質的醫療,若遇到併發症或傷口照護等急性問題,也可即時安排住院、立即處理,不僅免去病患及家屬舟車勞頓之苦,更大幅提高就醫的方便性。

積極治療不放棄 乳癌也像慢性病

隨著醫療及藥物的發展,闕宗正主任與許雅芬主任也共同呼籲患者,將治療過程所遇到的問題回歸診間,與醫療團隊保持良好的醫病溝通,並積極配合醫師指示,接受治療不放棄,乳癌也可能像慢性病一般,獲得長期穩定控制。

華人健康網 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治療個人化 乳癌手術同時重建乳房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