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現代醫學認為是長期嘌呤代謝障礙、血尿酸增高引起組織損傷的一組異質性疾病。臨床特點是:高尿酸血症,急性關節炎反覆發作,在關節滑液的白細胞內可找到尿酸的結晶,痛風石形成,其嚴重者可導致關節活動障礙和畸形,腎尿酸結石及/或痛風性腎實質病變。

中醫對痛風的研究,因朝代的變換,對病名又不斷更迭,從唐人至宋人則謂之「風濕痹痛」、「歷節病」、「歷節風」、「白虎病」等,至元以後多稱「痛風」,至明清又為「箭風」。《內經》、《金匱》後對痛風辨證類歸進一步確定。1.傷於濕氣、留於血脈。2.氣血凝結、外受風寒。3.肝腎內虧、寒濕外襲。4.氣血虛弱、外受風寒。5.外寒內熱、汗濁凝澀。6.風濕痰飲、流注關節。7.血枯津虧、筋脈失養。

一、痛風臨床表現。.

1)寒痹痛,突發關節疼痛,常於夜間痛醒,遇寒加重。

2)熱痹痛,突然關節作痛,痛處有熱感,其痛如虎咬,疼痛部位畏蓋衣被。

3)寒熱錯雜証,關節疼痛,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關節疼痛遇寒即加劇,又常感口乾。

4)濁毒瘀滯証,有痛風陽性家族史,其人體形豐腴,平素嗜酒,善食肥甘厚味,發病夜半居多,病位多在下肢末端,日久見痛風結節或潰流脂濁等。

5)肝腎虧虛、寒濕痹阻証,肢節疼痛,屈伸不利,腰膝酸痛,畏寒喜溫,心悸氣短,舌淡苔白,脈象細。

6)陰虛血燥、筋脈失養証,痛風日久,形體消瘦,唯有痛處關節腫大,肢節屈伸不利,勁強不柔,舌淡紅或光紅少苔,上有裂紋,脈細數或細澀。

上述諸症狀,醫生說因為喝酒過多、吃了太多高蛋白食物,可是不管怎樣忌口、該發作它還是痛。而大多數從大腳趾頭開始痛。其實都是腎虛的原因,因為腎的過濾功能減弱了,血裡的酸排不出去、隨著血液循環流動。大腳趾的關節是人體最末梢關節,酸的結晶體最容易積聚在這裡,也有人大拇指關節痛,都是同樣道理。所以治痛風應從腎功能入手。痛風者除了注意飲食,還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自我配合養腎。

二、怎樣養腎

- 飲食保腎

免食肝、胰、腎、腦。控制高嘌呤食物,如濃縮肉汁、肉脯、沙丁魚、鵝肉等,多吃能夠補腎的食物,除了黑芝麻、黑木耳、黑米之類,還有海馬、核桃、韭菜。

- 起居有常

《內經》云:「起居有常、食飲有節」。就是說除了注意飲食,還要注意有規律的休息。肝腎同源,都要充足的睡眠,才能養腎,這對肝腎的生化起著重要作用。如經常熬夜、過度疲勞、對防治痛風都不利。

- 吞津養腎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對吞津養生的效果領悟有詩感受;「負喧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蜇者蘇。外融百骸,中適一念無。曠然忘我在,心與虛俱空。」

具體練法;每日酉時即下午五時,面朝南站立或靜坐,精神集中,不亂思想,隨意以引頸咽氣順之,全身放鬆,用鼻緩緩吸氣,舌尖輕觸下牙齒,令津無數,攪海咽津,將津液送至丹田。用現代醫學解釋,人體自身的津液有所需的維生素A、C、D、B、鈣等物質,這種安全可靠的咽津法,不但可治病,也可防病。

朱伯銓中醫師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