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統計指出,不幸患上柏金遜症的人患上癌症的機會較一般人低。但這個現象可能只適用於西方人種。因為國立台灣大學和國立楊明大學合作的的一個研究發現,在台灣患有柏金遜症的人患上癌症的機會也較普通人高。

研究的作者 -- 包括國立台灣大學教授楊泮池 -- 指出在過去50年有超過25個流行病學研究分析柏金遜症和癌症的關聯。除了一個瑞典的研究外,當中大部分的研究都見到患上柏金症的病人對比沒有柏金遜者較少患有癌症。不過,差不多所有研究都在西方社會進行,因此學術上東亞社會中柏金遜症與癌症的關聯還是知道得比較少。

在這個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台灣的人口普查、癌症統計數據庫、以及台灣人醫療保險賠償紀錄找出從2004年至2010年被診斷出有柏金遜症的60,000人,以及找出130,000名沒有柏金遜症的人作為對照,然後翻查他們直到2012年為止的癌症紀錄,並對比他們患上癌症的機率。研究結果發現患有柏金遜症的病人患癌的整體風險比率是沒有柏金遜的人高1.5倍。在19種癌症中,只有乳癌、卵巢癌和甲狀腺癌的風險兩者之間沒有分別。至於其他癌症的風險比率如下:

腦癌(3.4倍)

食道癌(1.8倍)

胃癌(1.6倍)

膽囊癌(1.7倍)

胰臟癌(1.5倍)

肺癌(1.6倍)

子宮癌(1.8倍)

子宮頸癌(1.4倍)

前列腺癌(1.8倍)

腎癌(1.6倍)

膀胱癌(2倍)

血癌(1.6倍)

黑色素瘤(2.8倍)

其他皮膚癌(1.8倍)

研究更發現50至59歲的柏金遜症病人是患上癌症最高風險的年齡層。

作者們認為,這個研究的結果與西方常見的情況不同,反映人種和外在環境的影響對癌症的風險有一定的關係。不過他們也提到研究本身的局限性。例如資料庫中沒有病人的吸煙習慣,而且也沒有與柏金遜症有關的PARK2基因的異變程度。這些因素都可能與這個研究的結果有關。

以上的研究在權威醫學雜誌JAMA Oncology刊登。

由於台灣的人種以華人為主,因此這個研究對華人社區會較為有參考價值。值得注意的是,這研究也揭示了每種疾病在不同人種中與同一因素的關聯可以是相反的,因此藥物對西方和東方人的效用也可以有大不同。未來有關疾病和藥物的研究最好還是能夠多在華人社區盡行研究,以便更了解疾病和藥物對華人的影響,方便醫護人員對症下藥。

 


 [癌症資訊]柏金遜症增加患癌機會?視乎人種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醫健法保/1499647726973694?fre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