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62歲的黃先生,30多歲時出現晨間僵硬和下背痠痛的症狀,誤以為是一般的腰痠背痛,先後嘗試痠痛貼布、拔罐、放血等民俗療法,但痠痛卻越來越嚴重,花了10年四處求醫,才被風濕免疫科醫師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可惜,患者因延誤治療,脊椎已沾黏、身型駝背,膝蓋變形需置換人工關節。
黃先生年輕時錯把僵直性脊椎炎當一般腰痠背痛,延誤治療造成駝背和膝蓋變形。(圖片提供/林孝義醫師)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孝義表示,依據流行病學調查,台灣保守估計約有6萬至7萬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在已確診的病友中,有高達95%至97%驗出HLA-B27基因,此基因通常會因遺傳或受傷等原因誘發而導致發病。
青少年好發竹竿病 晨僵+下背痛別輕忽
僵直性脊椎炎又稱「竹竿病」好發於青少年時期,初期症狀為下背痛、彎腰困難、腳跟痛、早起有「晨僵」現象。患者早上最痛,常痛得無法翻身下床,中午之後改善,休息之後更痛,但運動後可改善。僵直性脊椎炎發病年齡通常小於45歲,病程是漸進和緩地開始,常持續超過3個月。
許多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剛開始常把腰背部痠痛症狀,誤以為是生長痛或一般運動傷害,因而延誤就醫,錯失黃金治療時間,導致脊椎沾黏造成行動受限。
林孝義醫師表示,改善僵直性脊椎炎,應掌握「遵從醫囑」和「規律運動」2大守則。(圖片提供/林孝義醫師)
其實,透過共病症狀的觀察有助於判斷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除了薦腸關節炎、脊椎炎、膝踝趾週邊關節炎等關節症狀之外,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可能伴隨眼睛虹彩炎或葡萄膜炎、口腔或生殖泌尿道的黏膜潰瘍、腸胃道反覆下痢、香腸指、皮膚乾癬等症狀,另有少數人會合併出現肺炎纖維化和A型免疫球蛋白腎病變等共病症狀。
過關斬「僵」!遵從醫囑+規律運動
林孝義醫師表示,改善僵直性脊椎炎,應掌握「遵從醫囑」和「規律運動」2大守則。目前臨床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藥物有很多種,不論選擇何種治療方式,都應重視用藥遵囑性,不自行停藥,積極且規律的治療和回診,才能有效防止脊椎或關節惡化情況愈發嚴重,嚴重甚至導致需做關節置換術的不可逆後果。
華人健康網 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下背痛糾纏十年 確診竹竿病膝已壞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