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服用消炎止痛藥及傳統抗凝血藥物,竟然會產生交互作用,導致出血!1位70多歲老先生原本只是小感冒,吃了消炎止痛藥,不料卻因此住進加護病房。醫師指出,原來是因為這位老先生罹患心房顫動,平時需服用傳統抗凝血藥物,而該藥物與消炎止痛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以致全身大面積皮下出血,眠眾千萬不可輕忽。


服用消炎止痛藥及傳統抗凝血藥物,容易產生藥物交互副作用,千萬不可小覷。

心房顫動 腦中風危險因子

「心房顫動是所有中風原因中的最危險單一因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翁國昌醫師指出,心臟如不規則跳動,血液易在心房內留滯形成血栓,血栓一旦剝落,跟著血液流到腦部及其他部位,就可能引發腦中風。

一般認為,全台心房顫動患者約23萬人左右,不過,翁國昌認為,這個數字明顯低估實際情況,罹病人數可能多上1倍,只是大部分老年患者症狀不明顯,並未就醫。

翁國昌醫師指出,大部分心房顫動患者心跳加快,可能是一般人的2倍,常因心悸、不舒服、喘不過氣而就醫確診,但不少心房顫動患者並無明顯症狀,但不代表就不會中風。


翁國昌醫師(如圖)指出,消炎止痛藥是家庭常備藥品,卻是傳統抗凝血藥物的使用禁忌。(攝影/記者張世傑)

不好好吃藥 中風風險高5倍 如果未妥善服藥,來預防血栓形成,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比一般人高5倍,如果合併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暫時性腦缺氧等疾病,則腦中風機率更高。

該名70多歲老先生就屬於心房顫動高風險族群,年紀偏高且心臟瓣膜異常,醫師估計1年中風機率高達8%,必須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以降低血栓形成,以減少腦中風機率。

傳統藥物交互禁忌多 出血風險高

不過,傳統抗凝血藥物容易與其他藥物、食物、中草藥產生交互作用,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增加出血風險,因此,患者必須定期抽血監測藥物濃度,才能確保療效及安全性。

該名老先生日前感冒發燒,在住家附近診所就醫,打了退燒針,並服用消炎止痛藥物,沒想到隔天全身皮下嚴重出血,皮膚泛出暗紅色,模樣嚇人,被緊急送至急診室。

翁國昌醫師表示,緩解肌肉、關節疼痛的消炎止痛藥是家庭常備藥品,卻是傳統抗凝血藥物的使用禁忌,容易導致出血,幸運的是該名患者只是皮下出血,如為顱內出血,3個月內的死亡率高達5成。


新型抗凝血劑能降低藥物副作用風險。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便利性佳

隨著醫學進步,在心房顫動預防中風上,出現重大突破,翁國昌醫師強調,目前國內核准3種最新抗血栓藥物上市,效果甚至比傳統抗凝血藥物更好,能有效預防腦中風,最重要的是可降低顱內出血風險,較不用擔心與其他藥物、食物產生交互作用,病患不必抽血監測藥物濃度。

【醫師提醒】:

由於心房顫動患者常合併其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1天可能服用許多藥物,加上新型抗凝血劑半衰期較短,因此病人藥物順從性益顯重要。尤其3種新型抗凝血劑可分為1天1次、1天2次劑型,易忘記服藥者可與醫師討論。

華人健康網 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抗凝血劑禁忌多 消炎止痛藥竟出血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