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3月,矽谷

一個不太一樣的投資機構在美國誕生了,他的名字叫 Y Combinator。與其它財大氣粗的風投基金相比,由著名碼農 Paul Graham 成立的 YC 有著明顯不同的投資策略,YC 給每個項目的投資額度非常小;也與其它投資機構不同,Y Combinator 會要求每一位入選創業者參與其長達兩個月(有時是三個月)的孵化培訓

孵化多個成功互聯網企業的輝煌成績和時不時就出來講課的成功學風格,註定了 YC 在之後 10 年裡被世界創投圈反覆歌頌。Y Combinator 模式也成為了一種備受推崇並被許多投資機構在不同區域複製的榜樣

然而,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中國有那麼多宣稱是 YC 模仿者的機構,卻沒有一個成功

答案很簡單:彩票只開一次獎,你永遠無法複製一個投機者的成功

YC 的從01

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是這樣的,Paul Graham 將自己創辦的可能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商網站 Viaweb 賣給雅虎之後,拿到了一筆以個人財富而言非常巨大的資產——5000 萬美元,雖然這對於一個風險投資基金來說並不算充裕

Paul Graham 寫了一本目前依然被創業者奉為金科玉律的暢銷書——《駭客與畫家》,感覺自己寶刀未老不願賦閑在家,於是在 2005 年創辦了 Y Combinator。之後便是成功孵化 Reddit,成功孵化 Dropbox,成功孵化 Airbnb 云云……

然而 YC 神話的真正起點必須往回倒退至少 5

上面這個故事的時間線上落下了非常重要的一個時間段——2000~2004 ——美國互聯網泡沫破碎之後的沉寂期,在這段時間裡,我們故事的主人翁正沉迷在 Lisp Arch 的海洋裡不可自拔

直到 2005 年,Y Combinator 幾乎和那些你現在耳熟能詳的一流互聯網公司一起橫空出世,然後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孵化出了數十個你不那麼耳熟能詳的二流公司——Airbnb DropboxOMGpopStripe,HerokuParseReddit……

YC 的模式很簡單,同時作為程式員和成功賣掉公司的創業者,Paul 比互聯網第二次黃金時期的大多數技術創業人有著更豐富的創業經驗——現如今我們一般把這些技術以外的涵蓋產品、市場、公關、融資、招聘等方面的創業相關內容統稱為創業者的「基本面」(Common Sense Fundamental

而大多數的技術創業者在當時都不具備這樣的基本面,他們也許能做出一夜流行的小網站,但是卻很難找到將其商業化持續運營下去的模式

2000 年後到 2005 年之前,由於世紀互聯網泡沫的破滅,美國的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對待互聯網公司的態度截然不同

一方面互聯網是大勢所趨——任何一個人都知道未來一定是互聯網的世界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因為沒有行之有效的衡量互聯網公司價值的工具,而行動謹慎

這兩條時代背景為 YC 誕生準備了以下必要條件

異常廣闊的消費市場,那是一個你放一個文字方塊允許用戶發一條消息不用去設計背後的邏輯都能火的時代

資本市場的極其冷淡,導致的非常低的創業公司估值

互聯網創業方法論的異常匱乏,幾乎所有創業者都缺少創業基本面

這三個條件其實缺一不可

如果當時的美國的互聯網巨頭已經成熟,人們已經可以在 Google Apple 的生態體系下完美的使用網絡(如今天的環境一般),那麼 YC 就不可能僅憑對創業者基本面的輔導而孵化優秀的企業。換句話說,YC 像是一個催化劑,它並不能無中生有地影響一個市場

資本市場和互聯網公司的冷戰也決定了早期 YC 模式的可行,以現階段中美互聯網創業者給自己的估值預期和融資姿態。創業者絕不可能允許一家投資機構以 2 萬美金的價格拿走 6% 的股權還要接受投資者對自己指手畫腳(嚴格的孵化)——而這是很長一段時間裡 YC 給創業者估值的均數

再有一點是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現在的創業者已經有太多管道培養自己創業的基本面。我始終認為在現在這個時代如果一個創業者還不能通過自學(搜尋引擎和人脈)補完自己創業基本面的人,那這個人的「基本面」真的是無可救藥。不過,這是另外一回事兒,我們改天再聊

YC 的從1100

歸結下來,YC 完整的模式其實是在一個恰當的時代以一個恰當的價格買入了一些恰當的商品,並通過一系列運作(包裝)在稍後的一段時間裡以幾百倍的價格賣出去

大多數人在描述、學習、模仿 YC 的時候都在誇大「一系列運作」(孵化)和「幾百倍價格賣出去」之間的聯繫

但是其實重要的是恰當的時間點、恰當的收購價和稍後的一段時間。而這個過程,我們一般稱之為投機

幾乎所有的投資機構都想能夠拿到早期 YC 對創業者的價格——不超過 20K 美金,拿 6% 左右股權(2014 年後,改為 120K 7%,然而並不是全部兌付,只有拿到下一筆 50 萬美金投資後才能獲得全額)

在目前的資本市場上,這個價格大約是一般美國天使期初創公司平均估值的 1/20 左右。以如此低的估值進入 YC 的創業企業,在三個月後的畢業禮上拿到翻 10 倍、20 倍的估值本並不算是特別令人驚訝的事情。而在 YC 的精心渲染下,這些三個月 20 +的成長成為了 YC 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背書

有了良性的自我背書機制,YC 在做的其實和其它的孵化器或投資機構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甚至更甚

我們都知道,風險投資的主要盈利模式是靠海量投資來押注高收益項目。而一次只投 2 萬美金不到的 YC 意味著可投項目的數量比其它的投資機構高出一個數量級——簡直是在買大盤

YC 十周年官方公佈的數據上,YC 2005 年成立以來,累計投資創業公司 842 家,投資創始人 1667 個。平均每年要投資 80 家以上的公司——2015 年春季畢業路演 114 個項目——而國內敢投出這個數量級的投資機構連自己都說自己是泡沫(嗯,我在說經緯)

接下來的故事就和所有投行一樣平淡了,YC 壓的是一個概率遊戲,一年投出 100 個,總有一兩個在未來一兩年裡成長迅速被接盤俠爭相搶購,原始投資成本低,轉售後利潤空間自然大

畢竟對於一個早期投資機構來說,企業能否上市和是否找到最終的盈利模式並不重要,它需要的只是資金的退出和百倍以上的成長。顯然,培養一個投資機構爭相接盤的小而美企業,比培養一個用戶越多越賺不到錢的大平臺要划算的多。這也是為什麼 YC 並沒有孵化出 Facebook 這種量級的公司的原因之一

零和遊

在大洋的另一端,有大量的投資機構想要成為中國這片土地上的 YC 孵化器,而幾乎沒有哪個本土投資機構能有 YC 如此巨大的能量和議價能力

原因很簡單:YC 的表面模式很好複製,但是複製 YC 的成功意味著你不僅要擁有 YC 的強大議價能力,還需要一個能容得下 DropboxReddit Airbnb 的全新市場

這也是我一直感到疑惑的一點是,幾乎國內所有的投資人都會對說著「我要成為下一個阿裡」的創業者輕蔑一笑,但是他們的宣稱自己要成為中國版 YC 的時候目標都是找到下一個 BAT

不能否認互聯網領域或移動互聯網領域確實有可能誕生下一個阿裡,但是現如今 BAT 已經三足鼎立的狀態下,誕生一個新 BAT 的概率已經大大下降。試圖找到下一個 BAT 並不是一個理想中的投機選擇

換句話說,YC 這種投機模式的根基在於整個市場尚處於開荒階段,巨頭尚未成熟,你要搶在他們前面佔住一些他們看不上的領域,守株待兔,總有一天他們的業務面會覆蓋到你提前關注的領域

然而,這種遊戲正在逐漸向零和遊戲過渡

互聯網產業無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都已處於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現今的互聯網新模式要麼依託于特別高級的技術創新,要麼依賴於對傳統產業的整合(包括你們喜歡的 O2O)。與搜尋引擎、社交網絡、電子商務、媒體、社區、社交這些基礎產品形態比起來,現在的細分領域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來支撐一個極小的創新

Reddit 可以低成本失敗,它要付出的只是其創始人 Steve Huffman 幾個月的個人精力和一台服務器的錢,DropBox 也是同樣

但是一旦涉及 O2O、傳統產業升級、互聯網金融、智慧硬體,創業者就被捲入了無窮無盡的地推、商務談判和管道推廣中,一個項目的失敗成本至少是百萬起。最小可行產品在這些當前的熱門領域幾乎不起作用,你不可能給創業者 20 萬人民幣還指望他 3 個月內做出什麼顛覆性的產品來,這不現實

YC 被無限誇大的孵化與培訓給予的是在一個擁有足夠多 0(市場需求)的創業領域前方填上一個數字 1,這本質上像是另一種圈地遊戲。當尚未被滿足的需求不夠多的時候,YC 的模式是不可能被延續的

即便是 YC 也很難再發現並孵化下一個 Dropbox,因為現在的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上,已經越來越少有那種不僅在前端上給人簡單的感覺,並且在業務邏輯上也簡單得無以復加的公司了

複製下一個 YC

YC 不可複製麼?當然可以

複製下一個 YC 的前提是跳出 to C 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這個擁擠不堪的池子,找到下一個早期市場,並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進入。YC 也在嘗試自我複製,2015 YC 孵化項目中有 44.7% 來自 B2B、生物化工、企業級市場這三個並不那麼大眾的市場類目

那麼,什麼是一個早期市場,什麼是一個恰當的時機

一個歷史必然趨勢爆發之後的回落期是一個優秀投機者的入場時機——2000 年後的互聯網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案例

經過 20 世紀末的爆發,用戶已經離不開網絡,這個歷史趨勢已經經過驗證

上一輪過熱的爆發讓主流資本市場冷卻,造就了資本買方市場

移動互聯網顯然不是一個早期市場,它距離互聯網太近,因此它的起點遠比 2004 年時的互聯網高太多

再舉一個例子:新能源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這樣的市場

因為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是無可爭辯的趨勢,但是化石燃料越來越拙劣的狼來了故事和新能源企業自己不爭氣的經營,正在逐漸讓資本對這個領域失去興趣,新能源及其產業鏈也許比想像中的要更為脆弱

假設,我是說假設,如果現在特斯拉突然崩盤,作為一名投資者你有兩個選擇

迅速撤離相關投資,遠離新能源市場

迅速成立專項資金,掃蕩因特斯拉崩盤而被迫降價的關聯公司

一個明智的投資者選 1YC 會選 2,你們感受下

本文作者@評論屍首發於微信新媒體:赤潮AKASHIO(微信號:AKASHIO-此言此思若潮水,不沾紅粉自風流。轉載請保留本資訊,未包含本資訊的微信公眾號轉載將受到侵權投訴。

From 評論屍


 YC:一個投機主義者的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