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驚人相似,歷史會不會重演?從歷史研究出發,A股還能再牛半年左右,可以再漲9-13%至4700-4900點。
2007年10月16日,A股上證綜指見6124.04的最高點。當日成交金額1668.63億,並不算天量。此後開始一路下跌。從走勢圖可以看出,漲有多快,跌就有多快,大約都是一年多時間;從哪個點位漲起來,就會跌回那個點位,上下4000點。
本人經歷過2007年牛市,坦率說,當年牛市與本輪牛市有一些相似。其一,行情漲幅超過絕大多數參與者一開始時的預測值。同樣,行情跌幅也超過絕大多數參與者在2007年底時的預測值。漲有慣性,跌也有。其二,絕大多數機構、散戶都沒能預測到底部、頂部。2007年10月,幾乎所有人都還在唱多股市,幾乎沒有人敢看空。
2007年第四季度發生了什麼事,居然把牛市給終結了?
有人說是政府打壓。不對。政府在530提高印花稅,導致股市暴跌三天,但隨後5個月大漲50%。證監會進行各種風險提示,限制新基金髮行規模,但在2007年下半年發行的不少新公募基金規模也超過了100億元/只,甚至出現多隻300億元規模的公募基金。
有人說是因為估值過高。不對。估值是有彈性區間的,假設10元左右是合理估值,8-12元區間也大致合理。同理,估值泡沫可能是在20元破滅,也可能是在30元破滅,很難預估。2007年牛市頂峰時,滬深300指數的總體靜態市盈率約為54倍,全部A股最新靜態市盈率71倍。市盈率表面上看很高,但當時A股上市公司正處於凈利潤增長的高峰期,TTM市盈率(過去四個季度)滬深300、全部A股份別為45倍和52倍;2007年動態市盈率(市值除以07年的預測業績)分別為38倍和42倍。這樣的市盈率低於眼下的中小板、創業板,也不比扣除銀行後的主機板市盈率高多少。
本人仔細回顧當時的財經新聞、股評資訊、券商研究報告,發現壓垮那輪牛市有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通脹+緊縮的貨幣政策
2007年在豬肉等食品價格的推動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不斷攀高,11月份更是上漲6.9%,創下11年來新高,房市非常火爆、房價暴漲,經濟增長率也很高。2007年12月5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會議提出,已實施10年之久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為「從緊的貨幣政策」。全年央行6次加息、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大力收縮貨幣流動性,貨幣政策的頻率和幅度均前所未有。
央行抽水,導致一些企業資金緊張,一些居民存款迴流銀行(存款利率大增),上市公司業績增速大幅下滑(從07年的40%減少到08年的20%),對股市影響很大。
2007年牛市的一個重要背景是,賺錢效應導致儲蓄搬家,基金迅速普及,城市居民瘋狂搶購基金。2007年10月份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37.85萬億元,較上月下降4498億元,這是繼2002年2月以來,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首次出現負增長。2007年我國基金資產凈值總計已經超過3萬億元。當年從儲蓄搬家到股市的資金超過3萬億元。但到了次年(2008年),居民儲蓄存款同比增長超過20%。
第二座大山:IPO+定增抽水8000億元
隨著暴漲,滬深總市值瘋狂膨漲,突破37萬億大關,達到GDP總量(2006年底21萬億元)的1.76倍。中國人壽、大秦鐵路、中國鋁業、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神華、中國石油等大盤股回歸A股市場。全年共120家公司IPO,募集資金4469.96億元;當年定向增發規模3560.49億元,均創歷史新高。這二者累計造成8000億元的抽水。
典型的標誌性事件就是中石油在2010年10月IPO,11月初上市掛牌,募資高達668億元。
當時的兩市平均市凈率(市值除以凈資產)超過6倍。按理說,產業資本肯定會看空(減股票,做家公司,能賣出6倍價錢)。可是,A股剛剛股改,大小非還無法減持。這是行情大牛的另一個重要背景。
第三座大山:外資做空,QDII外逃
QFII(境外合格投資者)2007年5月至6月連續大舉增持A股股票,但到8月底,QFII持有股票市值已經從7月底的516億元迅速下降到188億元,QFII持有股票市值佔全部應託管A股總市值的比例也從7月底的0.27%下降到0.08%,做空A股市場的態度十分堅決。當年下半年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實施,基金、保險累計匯出資金近300億美元(2000多億元)。
IPO+定增,外資+QDII,合計才1.1萬元不到抽水,就把A股瘋牛打趴了。當時中國百姓儲蓄存款約17萬億元,每月起碼有四五千億元可以進入股市;光申購中石油的打新資金就有3萬億元之巨。為何不能撐住6000點,上攻8000點、1萬點?
所以,直至今日,很多資深市場人士仍然認為2007年牛市見頂有偶然因素,暴漲漲得稀奇古怪,大跌也跌得糊裡糊塗。
上述三座大山,歸根結底是供求關係,即,賣股票的金額與買股票的資金量比較關係。前者是越漲越多(IPO與定增金額提高)、越跌也越多(多頭轉空,開始出逃),後者是越漲越多、越跌越少。
這三座大山中,通脹+緊縮是宏觀大背景。IPO+定增抽水是溫水煮青蛙、是不斷加劇的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它在與行情賽跑,在與百姓資金入市拔河拉據。在10月中旬之前百姓資金佔優,行情上漲,但多頭力量也在不斷被消耗。到了外資與QDII這第三座大山出現時,多頭被從腹背捅了一刀。儘管與外資或QDII相關的資金減少不到3000億元,卻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股票與資金供需關係開始出現不利變化。
在整個2007年下半年,機構持股市值佔比一直穩定在15%左右,無力增倉。所以,筆者認為,關鍵是看流通市值(扣除限售股)與百姓資金量的比較。2007年37萬億市值時,流通市值8.6萬億元。流通市值佔2006年底GDP(21萬億)、居民儲蓄餘額(16萬億)的比重分別高達41%、54%,比重很高。當IPO加速(如中石油IPO發行)、外資及QDII抽水、天量換手(一天1500億元以上成交量,估計會有300-500億元是凈賣出,即賣出後,幾天之內不會再買入股票)時,股市會在短時間內出現「供血不足」。
這樣的「供血不足」開始之時,大家會以為只是小調整、牛市中繼。如果沒有外資、沒有QDII,沒有存款利率的不斷上調,沒有房價的瘋狂上漲,賣股票的錢,只會守候在股市場內,時刻準備迴流;17萬億元居民儲蓄還會不斷搬家入市。可惜,這一切都只是「如果」。
因為流通市值佔GDP、居民儲蓄餘額比例太高了,高到「供血不足」很容易演化成「動脈梗阻」。股價越來越高,估值越來越離譜,市場風險不斷累積,當中石油IPO沖高回落,當貨幣政策從緊,當2008年初中國平安提出1600億元的再融資計劃,市場已成驚弓之鳥。到了2008年4月,美國次貸危機拉開大幕,9月進入高潮,美國、香港股市暴跌,外貿行業景氣度急轉直下,A股再無回天之力。
2007年牛市之終結,能給我們什麼啟發?
1、關注央行何時結束寬鬆的貨幣政策。
07年,通脹加上股市賺錢效應,導致居民儲蓄入市。2015年下半年CPI可能結束環比下跌,降息、降准可能告一段落,但央行加息估計不可能。
2、IPO+定增等抽水從量變到質變,是一個過程。
當年1.1萬億抽水,相當於流通市值、居民儲蓄的13%與7%。今年預計大小非減持5000多億,IPO+定增8000多億,外資+QDII(可能推出個人境直投)等3000億,印花稅及傭金及兩融利息約9000多億元,合計2.6萬億元。它相當於目前流通市值(47萬億)、居民儲蓄(50萬億)的6%、5%。這兩個比例均低於2007年值。從居民儲蓄與股市抽水的比較來說,A股還能再支撐半年(半年是1萬億元抽水,正好佔儲蓄的2%)。
3、儲蓄搬家仍能支撐牛市。
07年流通市值8.6萬億元頂峰佔2006年底GDP(21萬億)、居民儲蓄餘額(16萬億)的比重分別高達41%、54%。2014年底的GDP約64萬億元,居民儲蓄約50萬億元;目前A股流通市值約47萬億元,佔GDP、儲蓄的比重分別約為73%、94%。這兩個比例均遠遠高於2007年。
這是因為,2007年流通市值是自由流通市值,基本不含國家股、不準備減持的國有股。目前的流通市值中有近一半是國家股、不準備大幅減持的國有股。取A股目前自由流通市值為24萬億元,則2.6萬億元抽水佔其比重為10%。24萬億元佔GDP、居民儲蓄餘額的比重會分別降至38%、48%。這3個經過校正的比例(10%、38%、48%)低於2007年(13%、41%、54%),但差距很小,都只有3個多百分點。
6個百分點的居民儲蓄意味著,百姓入市資金還可以增加3萬億,A股還可以上漲13%(4900點)。3個點的GDP意味著,A股還可以上漲9%(4700點)。
4、關註標志性事件。
比如,超級大盤股IPO發行、天量再融資、個人境外直投放開、人民幣匯率下滑、地方國資減持、CPI抬頭、GDP增速回升等等。本人比較在意的是,外資出逃、資本項下凈流出。
A股牛市終將結束,但在結束之前,很難預料。上帝欲讓人死亡,必先使其瘋狂。且行且珍惜。
敬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股票機械人「,它是一個自動智慧給個股打分的小工具。
From 成一蟲
A股上一輪牛市何以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