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是個很喜歡思考的人,大學畢業後多年,一直對工作不大滿意,其實他並非不滿月薪的高低或工時的長短,而是不滿「工作」這回事,也許跟很多人一樣,他喜歡問自己爲了餬口而工作,最終得到了甚麼;説得玄一點,就是爲了生存而生活,最終享受過甚麼。
於是他毅然放棄從事了數年的設計行業,申請了working visa,到澳洲走訪一下,邊學邊做。
這麼一去,就是兩年,兩年來過了一些跟他在香港有很大分別的生活,找到一種他認爲最快樂的生活方式。
在澳洲,由於在當地找工作不易,我這位朋友努力了很久,最後只能到離家數公里外的農場工作,薪金微薄,不夠他添置一輛純粹代步的小型汽車,甚至每月繳交租金也相當困難。
於是他決定每天凌晨5時跑步上班,8至10個小時後下班再跑步回家,一個工作天一來一回差不多跑了10公里;然後他將自己的住所分租給幾個素未謀面的留學生,減輕負擔之餘家裡熱鬧了許多。
農場的老闆雖不富有,但人品極佳,每天也送他一些新鮮蔬菜,叫他下班後帶回家;其他半工讀的同屋主有些在超級市場兼職,也會不時以較便宜的價錢買到冰鮮肉類,幾個原本不認識的陌生人很多時就會東拼西湊地一起炮製晚餐,由於成本不高,大家抱着純粹分享的心態各自提供食材,也沒有刻意討價還價,有人學會了自製葡萄酒,毫不猶疑就全屋共酌,大家同舟共濟,很快成了莫逆,生活樂也融融。
兩年後回來,我這位朋友變健康了、變快樂了,並且決定從此長居海外。
然後問題就出現了。
朋友的家長因此而震怒,對此決定相當反對,認爲他好歹大學畢業,在香港有工不做、有家不歸,到別國配套落後、上網龜速的偏僻市鎮過着農夫一般的生活,還招惹一群豬朋狗友共同不思進取,荒廢大好年華。
好嚴重的指責,反而激起了我這位朋友移居外地的決心,同時他的心裡也出現了多個問號。
繁華鬧市就一定是最佳的生活環境?高度的物質享受就是最好的生活質素?人一定要努力向上才算進取?討厭爭名逐利就是荒廢年華?一定要以成爲億萬富豪爲目標?一定要居於千萬豪宅?
但朋友身邊的同輩卻給予他天淵之別的反應,大多是羨慕、妒忌、恨。
厭倦重複上班下班happy hour週末卡拉OK喝醉hangover的人羨慕他有這兩年在別國的生活經歷,抱怨自己的工作並非自己的興趣卻依舊被逼要爲五斗米而折腰的人妒忌他找到最喜愛的生活方式,慨嘆光陰流逝錯過決定自己未來的機會的人恨他有這麼堅定的決心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向。
同輩們投出的鼓勵、艷羨的眼光叫他不禁想問問自己的家長,是否忘記了他們的兒子是個喜歡運動,喜歡閱讀,喜歡對着Andy Warhol的pop art沉思數小時的文藝青年,現在的他終於找到自己最愉快的生活模式,並且成本極低,爲甚麼家長們不因此而感到欣慰?
而最重要的是,他們忘記了這兒子已經30歳。
30歳的人作了一個決定,將此告訴父母,那不是諮詢,是通知。
這位朋友再度離港,回去他暫時認爲最適合居住的地方,回港無期,臨走前替他餞行暢飲,三杯過後酒精上腦,豪氣干雲地説出了心低話,可能本來是要跟他家長説的,卻在朋友面前才能放膽説出來,拋下了一句:「我自己的人生,由我自己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