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114通信人家園上的一篇貼子火了起來,標題是《轉:一個基層電信員工對當下電信運營狀況的看法和想法》。文章作者(非轉載作者)從電信基層管理及營銷的幾個典型案例着眼,細緻描述,表達了自己的不解和質疑,並提出了積極的建議。有些問題是屬於電信運營商甚至國企的共性問題,有些問題是具有電信及當地縣公司的特殊性。全文8000余字,堪比一篇工作報告。工作報告指明公司的發展方向,值得研讀。而基層誠懇的聲音同樣值得傾聽,關乎戰略落地,關乎企業民生。我就其中的幾個核心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電信縣公司員工吐槽的核心問題

貼子作者是電信華東某省的一個縣級公司員工。以下這幾個問題、思考和建議均源自該文章,我概括並取其核心觀點。

 

1、寬帶與手機捆綁融合銷售問題

作者認為賣手機送寬帶不合理。核心觀點為:用戶看中的是寬帶而不是手機,這種做法類似於賣邊角肉送好肉。帶來不好的影響有二:一是自降寬帶品牌;二是形成僵屍移動用戶,舉了個例子:2014年該縣公司放號1萬1千多,有9千多處於失聯狀態,對於號卡資源和終端都是浪費。作者建議讓跑得快的選手跑得更快,成為真正的拳頭產品。

 

2、手機全員營銷與特賣問題

作者舉了自己團隊在公司2015年手機特賣會背景下到村裡促銷的案例。算了一筆賬:6個人3天跑3個村子(每天150元伙食費+200元油費+車子損耗+6個人的時間成本+禮品)=賣出1個手機+3個手機號,所賣的產品是299元購智能手機送50元一次性到賬的話費。據此提出了質疑:為什麼要這樣不計成本的做促銷?如果是民企,會這麼幹嗎?同時也提出了對扶持廳店的質疑,投入成本補貼多,但收益不好、服務效果不佳。

 

3、服務存量用戶還是挖掘增量用戶問題

作者不認同不計成本挖掘潛在用戶、搶奪競爭對手用的行為,尤其是「下鄉擺攤」、「特賣」的路演方式,對於縣公司領導及中層的態度,「你不做,別的縣都在做」、「速度把攤子擺出來,我要曬到市公司去,不然領導說我們沒有動響」,更是覺得可笑。認為作為服務型企業,更應該重視服務,尤其是對在網客戶的服務。作者判斷,當地即將推行的划小承包,還是以量考核,做不好服務。

 

4、考核扣錢及基層生存現狀問題

作者提出當前正向激勵太少,扣錢式的反向激勵太多。以至於基層員工對於領導反覆強調的「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有了扭曲的認識與卑微的訴求:不要為了你的目的給我上手段!扣錢的方式關於基層員工生存。作者舉了一個工作了19年的電信臨時工的例子,每月不足2000元(1170元績效+200元油費+營銷酬金),如果獎的少罰的多,生存問題顧不上,這激勵機制肯定是有問題的。作者表述為:不能怪員工沒有集體榮譽感,生存都是問題的時候,精神層面上的事情就不會考慮。

還談及了客戶投訴問題(縣裡投訴少,建議領導直接負責)、KPI打分問題(KPI打分成了維護領導權威的手段?為領導測評說真話難)、大客戶和普通客戶挽留問題(其他鏈條缺失,某個環節做的再到位都沒有用)。

 

二、關於運營商基層員工吐槽的再思考

貼子評論很多,大部分是點贊,認為樓主道出了電信基層的現狀。實際上,文中反映了一些問題,也有些是不合理的情緒化吐槽。文章以業務問題為主,也涉及到戰略問題、人的問題。筆者結合對電信戰略的研究,以及一些其他電信基層單位的觀察,針對電信及三家運營商拋出幾個觀點,一起研討。

 

1、時代變了,曾經有效的路演營銷方式,現在不一定管用了。

就像科舉制,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是積極的表現,但隨着時與事的變化,最終卻成為阻礙發展的代表。覆蓋鄉村市場,確實需要一定的路演,宣傳為主、銷售為輔。但發展到今天,不完全適用了,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從電信發展自身來看,以前的電信運營商在高速發展時期,用戶容易獲取,業務收益也比較高,很多時候,根本無需去做成本與效益分析。事情做了,多是獲得積極的效果。現在不同了,業務發展困難,如此粗獷的管理方式不適用了,仍然套用原有的方式只會得不償失。作者所在的縣公司仍然在走老路子,如果不改變,終究會遇到瓶頸,或者因為作假出現麻煩,只是時間問題。

第二,從路演的外部環境來看,這一策略實施的前提是,在人群密集之處開展,並做好良好的前後策劃。隨着農村道路的建設,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型集中的地方越來越少了,即使是集市,也不像以前那麼熱鬧了。有些地方做的意義不大了,有些還可以做,但覆蓋策略、宣傳措施以及產品等都需要精心設計,不是為了做而去做。我想包括作者在內,並沒有真正去考慮為什麼做,該如何做好。當然,能不能調動資源是另一回事。

新時代應該有新的路子,不合適的策略應該適時摒棄。無論從業務層面的轉型發展還是政治層面的「反對四風」來看,都需要關注成本與效益,進行精細化管理。

 

2、電信戰略方向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沒有真正落到實處、落到基層。

電信的戰略可以概括為「一去兩化新三者」。本文探討縣公司業務,對於電信戰略中「新三者」定位的分析不多,暫且不談。從「一去兩化」談起,三個方面:

第一,「去電信化」首先是轉變官僚意識,機關對生產、上級對下級,由管理向服務轉變,但是在電信內部卻沒有形成共識,或者有些是停留在報告里、公文上、講話中。

在作者談到的案例中,多多少少可以看到縣一級的領導,考慮的只是完成上級攤派的指標,而不是用戶至上,也不遵循市場規則。這種「唯指標不唯市場」的行為,是「唯上」意識的體現。其實在當前這種權力集中、考核集中的機制上,不「唯上」反而是不正常的。

 

第二,「兩化」中的「市場化」着眼體制機制改革,但划小承包機制並非真正的市場化。

政策本意是讓基層管理者甚至是片區的員工成為小「CEO」,掌握一定的「人、財、物」大權,主動申請任務,多勞多得。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的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很多地方其實並不理想。阻礙有三個:一是前線打仗的激情來了,但是後方補給支撐不給力,機關沒有服務生產,打不好仗。二是在划小承包的同時,各省還是有任務指標的,如果申領不足,還是要攤派的,這種情況下,划小承包似乎成了形式主義。三是市場空間有限、產品缺乏讓業務本身開展就困難,有好的機制沒有抓手,同樣做不好。

 

第三,「兩化」中的「差異化」着眼業務策略,既要有業務設計的差異化,也要有地域發展的差異化。

從行業視角來看,固網發展已經出現瓶頸,發力移動端是大勢所趨,況且,作為「政治任務」,也不得不發展。在這種背景下,發展終端無可厚非。固移融合、捆綁銷售的模式,是差異化的策略,基層只認固網寬帶,只想順利完成任務的認識有待提高;在發展這種差異化策略的時候,也要考慮每個地方的實際市場情況,是否適合。

任何一個企業,都會有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誠如海爾CEO張瑞敏所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在發展遇阻的時候,需要調整戰略、適時轉型。戰略變化了,組織結構也要跟着變化,電信並沒有相關的完善舉措,這是體制方面。機制方面的變化也不夠徹底,划小承包機制提出了,但是相關的選人用人權、薪酬分配權、資源管理權並沒有配套調整,或者只是部分區域實施的比較好,如果改革不徹底,可以預判,划小承包最終會流於形式。此外,划小承包與具體的市場環境及本身的產品有很多關係,如果是飽和型市場,而自身的產品又沒有競爭力,即使划小承包了,員工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3、人的問題是很大的問題,無論處理的好與不好,傷感情是必然。

如果是在外企或者民企,當收入乏力或者轉型發展時,為了保證員工的收入及積極性,裁員是正常之舉。不過到了國企卻變成比較敏感的事情。綜合國家要求,倒是降薪變得理所當然。這種背景下,保證基層員工待遇確實很困難。

電信是如何提高基層員工待遇的呢?典型方法是划小承包。理論上把待遇的決定權以及責任交給了員工自己,能不能獲得高的薪酬待遇,看自己的業務水平。如果能夠帶來總體收入的提升,對員工確實是有很大的激勵作用。但如果一個地方的收入總盤子沒什麼變化,為了突出內部充分競爭,有些人高了,必然會有些人低了,就是人為的傷到感情。

對於三家運營商來說,2015年人的問題都會比較突出。重新看員工薪酬待遇問題。利潤=收入-成本,主管部門對央企有利潤考核要求,股東也有相關訴求,所以在收入乏力的情況下,只能在成本上打主意。如果人工成本降了,要麼人的數量需要減少,就是裁員或者變相減員;要麼人均的薪酬待遇需要降低,就是降薪。現在來看,兩者都在進行。

按照國家要求,國有企業勞務派遣制員工占比在2015年底要降到10%以內。這對於三家運營商來說,要將大量的勞務派遣人員轉為外包。轉制不止是員工身份的變化,還有成本方面的變動。從總成本的角度來看,外包不在人工成本中,而是占營銷費用。營銷費用使用起來比較靈活,對應的,外包人員管理上也會比較靈活。在國資委要求三家運營商營銷費用壓降的情況下,更要充分發揮營銷費用的使用效率,那麼,有些外包人員做的不好,就可以連同外包公司一起減掉。員工轉制+營銷費用壓降,是國家以行政方式讓三家運營商做到減員增效。雖然這不是裁員,但終有一部分人,是會離開的,是要傷到感情的。

破解之路在哪裡?不在節流上費心思,而是在開源上下功夫。要麼快速發展業務,增加收入;要麼總體或者以子公司形式,引入民間資本,激發內部活力,增加可以分配的資源。

 

本文作者陳述,手機、通信專欄作者。微信公眾號:陳述(mhy_chenshu),轉載請註明

From 梅花園陳述


 從基層之痛看電信戰略和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