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復星集團副董事長兼CEO梁信軍日前在復星昆仲新年酒會上發表的一場演講,小標題為虎嗅所加:

 

全球都在QE寬鬆,經營者要抓緊做直接融資

今天最熱的話題是央行的降息。大家都注意到了到中國一個幾千億左右的流通釋放降息,其實大家還不夠關注前幾天歐洲央行宣布QE。

整個歐洲版的QE是1.6萬億歐元,大概18個月。美國的QE3是將近24個月了,寬鬆了1.6萬億美元。換句話說,這次歐洲的1.6萬億幾乎跟美國上一輪一樣。

美國上一輪QE發生了什麼?資產價格快速的回歸,消費回歸,就業回歸,所以我覺得對於歐洲而言QE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今天上午央行的這個消息,其實讓我本人感到很憂慮。

幾乎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開始加入到QE寬鬆,這樣的一種QE寬鬆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眼前馬上看到的就是國家債務上升。

為了還債,所有的國家都會傾向把債務證券化,因為債務拿實體的錢還不掉。那麼怎麼證券化呢?要降低利率,或者說由於證券化有了大量的債務供應,導致利率降低。

利率降低對各位有非常大的影響。第一,利率降低通常意味着短暫的牛市,股市會非常好,資本市場非常好。在牛市當中一個經營者應該做什麼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降低自己的債務,抓緊做直接融資,把自己的資產做實。具體的講就是PB降低。現在在外融資跟投資者說的PB20倍、10倍或者5倍,通過這一輪牛市的話最好把PB降到1,這樣對你非常安全。

 

中國的長期利率下降,消費市場值得投資

我想先描繪一下中國經濟的趨勢。剛才我提到了全球各國債務都高,所以降息概率就高,因為債務要發布。目前美國的國家債務佔了GDP的96%,在日本大概佔到190%,中國的話可能只有36%。但這36%是真的嗎?

如果大家對國有企業的整個盤子有所了解的話,中國的國有資產總量大概是104萬億,其中有34萬億左右是凈資產,70萬億是貸款。如果看凈債務的話大概就是40萬億左右,政府是有償還義務的,或者是有擔保的。

如果國有企業破產,壞掉的是國有銀行的資金,最後是政府要承擔的。所以如果把中國政府實際擔負的20多萬億再加上賦有償還義務的40萬億國有凈債業務加在一起,其實中國的債務基本上跟GDP也能到100%左右。

因此中國有一個長期利率下降的趨勢。如果今天有很多人在解決利率太高的痛點,告訴大家這個過程是很短的,長期來看中國的利率是很低的,中國是不缺錢。

這一點我覺得大家要特別明白。就像幾年前我們看鐵礦。地球不缺鐵,一挖都是,所以關鍵是挖出的成本。所以這個是我今天想講的第一個常識觀點。

第二個常識,要考慮市場的話:在中國市場由於儲蓄下降導致消費能力上升,特別是中國的中產階級關聯的行業(會發展不錯);在全球看的話,比如美國,因為儲蓄過去三四年上升得非常快,所以美國的消費能力增長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真的要做消費,那麼除了中國,要認真的看未來三四年美國和歐洲的消費關聯的行業。細看這兩個地區消費的市場主要還是跟中產階級關聯,總體來說是對健康的需求,對快樂和時尚的需求。所以在這兩個行當裡面去升級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的話,我相信空間是非常大的,所以這是我想講第二個常識。

 

哪一類互聯網公司有價值?用戶在增長及用戶間有重複交易

第三個常識是關於互聯網對整個全球經濟、對消費的改變。對復星來說,我們現在看一個公司基本就是兩個標準:要麼這個公司可以靜悄悄地待在行業里三年,跟互聯網徹頭徹尾無關的,這種行業和公司可以活下來;要麼跟互聯網深度融合的行業公司,他們可以很好的生存。過去我們用模型預測,現在的模型你要加一個最大的風險,就是互聯網的影響。

過去我們投資第一個我喜歡看PB,PB我希望是實物,並且價位要低一點,所以實物資產在我眼裡是資產。第二我們希望在這個行當里是獨家經營,可能有被政府授予的許可證,也可能他壟斷的。

現在我們看互聯網,還增加一個維度,就是用戶資產,如果一個企業一個行業有海量的用戶,並且這些用戶還經常進行信息的交換,這些資產是非常值錢,是很性感的行業。

用這個角度來審視一下,有大量的傳統行業積累了海量的用戶數據庫。比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但是他們的市值是很弱的。原來我的手機消費很高,一個月幾乎兩千塊錢話費,近兩年我的手機每個月消費不超過五百塊。為什麼?因為包月后的數據對我來說足夠了。

但是我們要追問一下,移動真的不行嗎?仔細琢磨一下,第一個,移動的客戶是實名,第二個客戶的家庭情況他是知道的,第三個如果今天要消費,你能通過手機上的消費短訊知道特定時間點的客單價。

所以傳統的金融機構、傳統的行業像中國移動、還有傳統的家庭發生關連交易,都有海量的數據,但是他不知道怎麼用,或者是這個數據沒有被估值。如果你知道怎麼用,你就知道怎麼發展了,所以這裡面我覺得有非常多的價值和機會。

當然互聯網裡面我比較重視的還是用戶的增長,以及用戶本身要重複交易。如果只是一次性的增長是沒有意義的。

 

全世界去杠桿化

我們接着講互聯網金融的問題,在座的很多人跟互聯網金融有關。

第一,做互聯網金融要看黏住了多少用戶,這些用戶每天交易量有多少。第二,把互聯網金融做大,就是要把產品簡單化、標準化。互聯網投資決策是幾分鐘要定的。

所以沒有辦法像做PE投資,做兩個月的盡調后再決定要不要投,不可能的,就兩分鐘的感受,所以要非常簡單,很讓他能夠快速決斷。

因此對風險對信用的定價保障要到位,把客戶擔憂的這些不確定性風險簡單化。對於互聯網金融來說,第一你要識別出什麼是風險,第二要把這個風險定價標準化,讓客戶拿到的東西非常簡潔。

我可以舉一個例子。我們前一陣嘗試把8000萬的一個租賃項目的資本金在網上眾籌, 500塊一單,大概20幾分鐘8000多萬的項目就做完了。為什麼能夠這麼迅速的搞定呢?

因為這個背後貼了ADS,貼保險授信擔保,保證你每年能拿到本金,每年能夠拿到這麼多的利息,要拿不到的話我賠。保險公司很大,所以他完全相信你。互聯網金融關鍵是對產品的風險進行定價和管理,給用戶創造信用氛圍,所以我覺得大家可以琢磨一下這個事情。

 

第四個常識是全世界的去杠桿化。剛才我們提到現在在加杠桿,QE、降息。但是另外一個方面,前期加過的杠桿這兩年要去掉。

現在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國在去產能杠桿,我們的生產產能太大了。未來三五年後我們還將看到去房地產杠桿,我們太多的存量房子了。在未來七八年還會看到全世界去政府債務杠桿,因為政府的債務在拚命的增加。

會產生什麼結果呢?有杠桿存在的領域的資產是面臨貶值的,債務不一定貶,資產肯定會貶值。所以如果你是新的項目,或者是高杠桿需要被去掉的生產能力。

包括未來房地產領域的話,要非常小心,你應該很清楚你的資產會貶值,但是你的債務不一定貶值,如果你不清楚自己怎麼轉型的話,你可能被洗牌。你的總資產100塊,將來值70塊;你的債務70塊,將來還是70塊,你就損失了。

當然從創新的角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機會,因為要去掉的那些產能和資產會很便宜,庫存願意以很低的交易價格來交易。因此去杠桿去庫存服務的行業會非常好。

有個例子,我們投資了一個叫「MySteel」 網綜合平台升級項目,他們做的是鋼貿行業,現在一點都不性感。他利用銀行討厭鋼貿這個事實,他做成一個很好模式,關健詞是「規模大」。

這個企業第二年有可能做到3000億人民幣的收益,如果凈的息差能夠做到一到兩個點的話,就是30億到60億,非常大。

他給客戶提供基於分佈式倉儲條件下的物聯網監管的實物抵押——給鋼鐵廠提供評價,給貿易商提供貸款,最終降低了鋼鐵廠的這個周轉時間。原來鋼鐵賣鋼可能需要60天,現在13天就賣完了。

在銀行拿不到的貸款,鋼貿商在他這能夠拿到而且是平價的,倉儲是免費的。對於最終的用戶來說,由於上游的融資成本降低,物流成本降低,倉儲成本降低,導致了終端用戶每噸鋼可以便宜60塊錢。

因此我覺得為產品過剩的行業服務也是一個巨大的收益。如果考慮鋼鐵,比如說過剩2億噸,是6000億人民幣。但是對於房子來說,如果過剩了10億平方米,就是5萬億人民幣,這個是一個非常性感的生意,所以我覺得這些過剩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第五個常識是從去杠桿衍生出來的金融的變化。這麼多的去杠桿,無論是去房地產的、去產能的、還是將來去政府債務的杠桿都必然會傳導到金融系統。一兩個月后中國的銀行系統的報表就會公布了。

我大膽猜一下,我猜他們2014年的利潤跟2013年是一樣的,但是我要說這很可能是假的。我甚至可以再大膽猜想他15、16年的利潤相比2014年要大幅度的下降。為什麼呢?瞞不住了。

過去七八年以來建設那些產能的錢百分之六七十是銀行貸款。去產能除了股東跳樓之外,銀行沒損失是不可能的。問題是銀行的損失哪去了呢,怎麼在報表裡面看不到呢?我相信這個損失不會消失,遲早會出來。

同樣,如果要去看保險怎麼樣,我還是問這個問題。四五年前建設這些產能的時候保險攙和了嗎?保險不能攙和。保險公司既不能投房地產,不能投實業,也不能投PE,什麼都不能投,只能買股票,買債,存款。所以保險很萬幸沒有攙和加杠桿的過程,沒有去杠桿的痛苦。

去杠桿本身對中國金融系統的影響在短時間里已經非常明顯了。銀行將來要遭受很大的損失,而保險可能不必。今天中國跟歐美比,加杠桿都加到了房地產之類的行業。

歐美好一些,因此歐美的金融質量要比中國要好,因為他從08、09年開始低利率,拿到的負債成本很低,哪怕是收益率降一點,他的利率降的更多。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美國原來的銀行凈息差平均是1.6左右,現在達到了瘋狂的2.6到3.2左右,比中國還高,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存款不要錢,所以他貸出去3.2%也是很好的,凈息差就有3%。中國就不行,咱們的存款去年平均是2.8到3.2左右,貸款最多貸到6、7。所以沒有美國自如,這是由於金融機構負債成本低導致的。因此去杠桿的事跟投資聯繫在一起的話,要非常清晰地在安全地帶找成長。

From 虎嗅


 梁信軍:做投資有這麼五個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