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為國人的常見疾病,更常居我國國人十大死因榜上。除了廣為人知的病毒性肝炎(A、B、C型肝炎等),也有與飲食習慣等因素相關的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炎等。近年來非酒精性肝炎因為與日常飲食相關、貼近國人生活而受到矚目。究竟什麼是非酒精性肝炎?什麼樣的飲食習慣可能提高風險?又該如何預防?本期ILSI Taiwan專欄邀請國立臺灣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呂紹俊副教授,分享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知識與預防方法,希望藉此使國人對此疾病有更多認識,並有更健康的日常飲食。



脂肪肝是肝細胞中有過多的脂肪(主要是三酸甘油酯)存積,主要是因為大量飲酒、肝炎病毒、藥物或是肥胖及代謝異常引起。過去比較瞭解的是過量飲酒所引起的酒精性脂肪肝,而現在比較引起注意的則是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由肥胖引起,並非因為飲酒、病毒或藥物所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沒有症狀,不會有知覺,通常是超音波檢查才發現。在超音波檢查普及、檢查的人口數多了之後,發現在成年人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比例大約在二到三成左右。雖然在不同地區會有些差異,但都是相當大的人口數。

肥胖、高膽固醇飲食拉近你與脂肪肝的距離

非酒精性脂肪肝通常與代謝異常或飲食不當有關,肥胖者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機率遠高於正常體重者。簡單的說,肥胖者的脂肪組織存積太多脂肪,一部份脂肪便會存積到肝臟或其他的組織。另一可能是肥胖引起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胰島素升高會促使肝臟脂肪合成作用(Anabolism),這在生化學上是一個熟知的作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平衡,血糖高時胰島素跟著提高,促使葡萄糖進入脂肪組織和骨骼肌細胞轉化為脂肪儲存或是氧化成能量;在肝臟則是合成肝醣儲存、氧化成能量或是乙醯輔酶A(Acetyl-CoA)再合成為脂肪酸及三酸甘油酯。因為體內肝醣的儲存量少,而脂肪的熱量密度高且儲存量大,因此攝取過多醣類的熱量往往轉變成脂肪儲存。依據這個道理,經常攝食甜食或含糖飲料者,因為攝取到過多熱量,加上胰島素促使合成反應的效應,進而促進肝臟合成脂肪而有脂肪肝的現象。另一個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原因是膽固醇,在日本有研究發現一些正常體重的人,卻有明顯的脂肪肝。學者分析這些人的飲食,發現他們的膽固醇攝取量偏高1。

美國第一次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研究(The First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I)發現,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Risk Of Cirrhosis OrLiver Cancer)與膽固醇攝取量有顯著正相關(P=0.007),但與血清膽固醇濃度卻沒有關聯性2。動物實驗也顯示,攝取高膽固醇飼料的動物(包括小鼠、大鼠、倉鼠與兔子)都有明顯的脂肪肝3-5。從生化學的角度來看,當肝臟中有過多的膽固醇時通常會以膽固醇酯的形式儲存於細胞的油滴中,同時也會促進三酸甘油酯等的合成以利超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形成,將多餘的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分泌至血液中。若VLDL無法有效組成,將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分泌到血液,則造成脂質存積於肝細胞中。因此,攝取過多的膽固醇會增加脂肪肝發生的機會是合理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有些體重正常的人也會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問題。另外,如果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又經常飲酒過量,可能會加速肝炎的發生,提高肝病惡化的機會。



輕視脂肪肝,當心肝炎、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一般而言,單純是因三酸甘油酯存積的脂肪肝,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只要減輕體重,將多餘的熱量消耗掉,就會減少肝臟脂肪存積。不過要注意的是,有相當比例(20-25%左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會發展成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嚴重的會演變成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持續惡化也可能發展成肝癌。問題是,從單純脂肪存積演變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原因並不清楚。有些動物實驗顯示,腸道菌滲漏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可能是引起肝臟發炎的危險因子。非酒精性脂肪肝需要去防範,除了因為可能發展成為肝炎外,它與心血管疾病有強烈的關連性;但機制並不清楚,推測可能與引起發炎的危險因子有關。上述的腸道菌滲漏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熟知的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這些因子可以引起巨噬細胞產生促發炎細胞激素(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故推測也會引起肝臟庫佛氏細胞(Kupffer Cells)的發炎反應,而導致脂肪性肝炎。

遠離脂肪肝該從何做起?

台灣過去是肝病大國,主要是B型及C型病毒肝炎,不過現在B型肝炎有疫苗防治,C型肝炎也有藥物可以治療,兩種病毒性肝炎可以控制到相當的程度。近年因飲食習慣的改變,肥胖人口增加,反而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較為常見。由於非酒精性脂肪肝轉變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的機制並不清楚,而且到目前沒有FDA認證的藥物可以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因此,預防脂肪肝的發生重於治療。

要預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首先要維持適當體重,減少過多體脂肪存積;避免經常攝食甜食或含糖飲料;也要控制膽固醇的攝取量。已經有脂肪肝者,且體重及體脂肪過高,更是要注意上述的飲食建議、避免飲酒過量,以及多運動以降低體脂肪。

(全文完)

參考文獻

Yasutake K, Nakamuta M, Shima Y, Ohyama A, Masuda K, Haruta N, et al. Nutritional investigation of non-obese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the significance of dietary cholesterol. Scand J Gastroenterol. 2009;44:471–7.

Ioannou GN, Morrow OB, Connole ML, Lee SP.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nutrient composition and the incidence of cirrhosis or liver cancer in the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 Hepatology. 2009;50(1):175-84.

Wouters K, van Gorp PJ, Bieghs V, Gijbels MJ, Duimel H, Lütjohann D, Kerksiek A, van Kruchten R, Maeda N, Staels B, van Bilsen M, Shiri-Sverdlov R, Hofker MH. Dietary cholesterol, rather than liver steatosis, leads to hepatic inflammation in hyperlipidemic mouse models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Hepatology. 2008;48(2):474-86.

Lai YS, Yang TC, Chang PY, Chang SF, Ho SL, Chen HL, Lu SC. Electronegative LDL is linked to high-fat, high-cholesterol diet-induce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hamsters. J Nutr Biochem. 2016;30:44-52.

Liaw YW, Lin CY, Lai YS, Yang TC, Wang CJ, Whang-Peng J, Liu LF, Lin CP, Nieh S, Lu SC, Hwang J. A vaccine targeted at CETP alleviates high fat and high cholesterol diet-induced atherosclerosis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in rabbit. PLoS One. 2014;9(12):e111529.

【ILSI Taiwan 專欄作家】

呂紹俊副教授

臺大醫學院生化暨分生所副教授,研究領域:膽固醇及脂蛋白代謝、急性心肌梗塞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發炎機轉。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悄悄接近的健康危機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