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了一句很重要的講話: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這就給我們帶來一個思考題:中國農業怎樣才能強?在2月3日四季酒店的《智慧農業》論壇上,我提出了一個答案:農業互聯網革命。

 

融合互聯網的智能化農業,從哪裡入手?

要知道,中國的農業,之所以不夠強,集中表現為一個字:窮,而造成窮的原因主要是生產力又遇到了發展瓶頸:1.0模式的小農體制制約生產力發展。

現行的生產力築基於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是一種依靠個人體力勞動的1.0經營模式,在30多年前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隨着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國內也出現了大型機械的農場,進入2.0模式,但是,國外發達國家已經由高度自動化機械化精確生產模式(3.0)向融合互聯網的高度智能化的4.0模式進化,國內無論是1.0還是2.0模式,根本無法與之抗衡。

1.0模式小農體制還「製造」了一個弊端:農業流通體系不發達。《舌尖上的中國》告訴我們一個怪現象,越是好的農產品,越是呆在偏遠的山裡村裡,那裡沒有污染,但是沒有多少銷路;越是暢銷的,在農貿市場或超市裡伸手就能買到的,多多少少都有質量安全問題,要麼化肥超標農藥殘留,要麼過期變質。1.0模式,從客觀上抑制了農業產業鏈的效率,農業的生產、銷售、加工、運輸等產業環節處於一種割據、分散的狀態,大大降低了農業流通效率,抑制了農業增收潛力。

農業要徹底摘掉「窮」帽子,需從源頭抓起,突破生產力的瓶頸,激發農業活力。從哪裡入手呢?我認為,隨着土地流轉制度深入,農業必須與互聯網跨界融合,實現從農業1.0、2.0到農業3.0、4.0的生產力革命。簡單說,必須把土地適度集中起來,擁抱農業互聯網革命。

 

農業互聯網革命的兩大領域是什麼?

從世界發達國家來看,這場革命已經在兩個領域進行。

 

一、生產領域革命,農業生產採用IOT技術以實現精確生產

美國的朋友告訴我,美國80%的大農場已經普及了農業IOT技術,農場主通過高度自動化的大型農業機械設施,3個人可以完成1萬英畝土地的管理和玉米收割,效率超越人力。何以如此發達?

追溯歷史可以發現,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提出精確農業的構想,20世紀90年代初,全球定位系統應用到農業生產領域,隨着信息技術告訴普及,美國農業物聯網有了長足的進步。在全球範圍內,美國在利用物聯網科技促進智能、精準農業上處於領導地位。

美國農業軟件公司OnFarm創始人蘭斯•多尼曾經透露,美國大農場對物聯網設備技術的採用率高達80%;預計到2020年,美國平均每個農場將擁有50台連接設備。中國大大落後於美國,我們是從2011年,在政府推行下,開始嘗試農業物聯網試點工程。

 

二、流通領域革命,農業流通採用電子商務技術,創新農業流通模式

美國早在上世紀80年就開始嘗試農業EDI電商,隨着90年代互聯網商業化浪潮,農產品電子商務異軍突起,覆蓋全球的互聯網帶給農業經營主體越來越大的經濟效益,對美國農業經營效益的轉型有很大幫助。中國發展相對滯后,但是增長空間和速度毫不遜色。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國外的現代農業情況,很容易發現一點,由於互聯網基因的強力滲透,農業生產力的三要素: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均已發生本質性變化。

從勞動力來看,站在田間的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傳統的農民而是網絡新農人,他們很多都是白領骨幹社會精英,掌握先進知識和技術,以公司為主體,具備現代經營理念,全面的參與農林牧漁等產業生產和經營活動。

從勞動工具來看,運行於土壤之上的不再是傳統的農具和機械,而是通過IOT技術連接起來的自動化設備和機械。農業IOT是互聯網的延伸和擴展,其核心和基礎仍是互聯網,只是信息交換的用戶端通過傳感器延伸到了土壤、大氣、微生物、化學物質和自動化機械之間,並通過網絡系統進行管理運行。

從勞動對象來看,當前「零零散散」狀態的土地制度不適應于IOT技術生產的要求,必須要集中起來,規模化經營;而土地生產的成果不再是化肥農藥超標普通的農產品,更多的是質量提高產量提高的更接近自然的無公害產品。

農業生產力三要素已經徹底變了,這一切豈不是示一場深刻的革命即將到來?

 

誰發動了這次革命?

除了技術進步的客觀因素之外,這場革命背後還有兩個內在的驅動力:

 

一種力量來自於政府頂層設計

政府已把互聯網當成解決農業問題的重要途徑,正在通過互聯網「倒逼」農業革命。解讀近幾年的農業文件,包括歷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到國務院以及各部門和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規、規劃及意見,可以發現,在頂層設計中,互聯網對於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明顯增強。

從發展現代物流、規模經營、電子商務、農業信息化、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綜合服務平台建設工程,到信息服務進村入戶,再到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無不依賴於農業互聯網的發展。因而,有關農業互聯網的政策紅利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2015年,一號文件更加明確的發出信號「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被賦予了強國的政治使命,因而農業互聯網的未來的前景更加廣闊。

 

另一種力量來自於互聯網產業

政策利好催生了大量新興網絡科技企業投入到農業領域,互聯網融合農業的趨勢越演越烈。國內外從事農業物聯網技術推廣的公司越來越多,在《智慧農業》論壇上,一位奧地利公司的朋友提出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引起了我的關注,這套系統能夠覆蓋5-12平方公里,可以低成本的採集動態信息、自動監測並控制自動化設備,各項性能指標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問他在國內市場應用前景如何,回答非常樂觀。

此外,在巨大的政策紅利驅動下,互聯網企業積極推進農業互聯網發展。產業里湧現了大量新興企業,包括農業物聯網系統研發和集成、農業智能化機械製造、農產品溯源管理和農產品電商等等。

電商領域的革命活動尤為活躍。在網絡巨頭企業推動下,「消費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體系逐漸成型。互聯網正在突破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第二個枷鎖。阿里巴巴、京東和蘇寧等公司提供資金、技術和人才,正在將「電商下鄉」落實到行動,他們依靠企業現有資源和優勢與政府及地方企業合作,在縣、村建立運營體系,通過投資農村信息服務站建設,完善鄉村配送體系,激活農村電商生態體系,創新農村代購服務,進而促進農民提高收入、增加就業。

 

從沒碰過電腦的農民接觸互聯網究竟有沒有價值?

農業部課題組對六省1072農戶數據調研結果回答了這個問題。課題組發現接觸互聯網對提高農戶家庭農業經營收入明顯。其中,西部和中部地區被調查農戶所在村比沒有互聯網信息的農戶家庭農業經營收入分別高21.9%和18.3%,比東部地區信息服務站的作用更為顯著 。

革命已具備燎原的條件。張笑容在智慧農業論壇發布的《見龍在田:2015年農業互聯網發展研究》報告演講中提到,這場跨界革命處於萌芽期,急需產業資本助力。目前在國內,農業1.0、農業2.0、農業3.0同時並存,改造空間巨大。農業IOT技術改造生產,存在上萬億市場空間;農產品電商,市場空間也達萬億量級。

這對於互聯網,對於中國農業,是天大的利好。目前來看,農業互聯網在電商領域兵強馬壯,2015年農產品電商有望出現爆髮式增長,農產品電商或將打響革命的第一槍。5年後,中國經濟的支柱產業,將不再是房地產,而是農業互聯網。

 

From 天馬來行空


 中央一號文件看農業互聯網革命 智能化農業 哪裡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