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

公元627年(貞觀元年)玄奘法師離開長安,經秦州、蘭州、涼州至瓜州,至此已是唐朝勢力邊緣,他單人匹馬出玉門關,穿越莫賀延磧至伊吾,這一帶當時歸入西突厥勢力範圍,由這裏開始,玄奘沿途由官方人員陪同,不再孤獨,他西行經南磧至高昌,逗留月餘後經阿耆尼至屈支,因冬季冰雪封山又逗留了兩個月,春季往跋祿迦,折向北行,翻越凌山,抵大清池南岸,西北行至素葉水城,會見了西突厥的葉護可汗,至此玄奘已經離開了現代中國的國境,完成了往古印度行程第一階段,此時已是貞觀二年。

本文藉着衛星圖片的詳細地理信息,補充前人的研究,以地圖展示玄奘從瓜州到素葉城的具體路線,以及點出與古籍地名對應的現代名稱和位置。

(2)  參考資料

本文的原始參考材料是玄奘和辯機合撰的《大唐西域記》,以及玄奘弟子慧立撰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以下簡稱《法師傳》。前者的西行記載由高昌開始,重點在介紹沿途的地理和風俗等,後者是玄奘的傳記,較多敍述西行途中的故事,從長安出發說起,兩者均有網上電子版(註1、2)。
本文也得力於季羡林等編寫的《大唐西域記校注》(註3),以下簡稱《校注》,他們花了極大氣力,考據中外眾多典籍,推論《大唐西域記》地名對應的外文名字及位置,對於斷定玄奘的行程有重大貢獻,可惜當時他們沒有現今互聯網上的浩瀚地理信息,尤其是衛星圖片,無法確定個別國、城的方位,以及往來各地的具體路線,留下了一些空白。

本文參考了互聯網最新高分辨率人造衛星圖片(Google及zoom.earth),從太空看山脈、河流、沙漠、綠洲、植被、農耕、城鎮、道路,以及從現代地圖取得當今的地方名稱,對比《大唐西域記》和《校注》的描述,加強了敲定各個國和城的位置的能力,需要時還利用了三維立體的地圖功能,判斷穿越群山的可行路線,提高確定玄奘行程路線的精度和可靠性。

(3)  長安至瓜州

玄奘由長安前往大唐國土邊緣途中,經過的城市古今名稱對照如下,都是較大或出名的城市,所以不作地圖顯示,可參看《中國史稿地圖集-下冊》(註4):

唐名 長安 秦州 蘭州 涼州 瓜州
今名 西安 天水 蘭州 武威 瓜州


歷史上敦煌和瓜州兩個地名,交替出現,唐之前的北魏時,敦煌是瓜州的治所,唐初分立為沙州,餘下的地域仍名為瓜州。唐代的沙州和瓜州相對於現在的敦煌市及瓜州縣(別名安西),衛星圖片可見是兩片相鄰的綠洲,玄奘的下一個目的地是綠洲小國伊吾,即今哈蜜。

(4)   瓜州至跋祿迦國 



圖1  瓜州至跋祿迦國路線

瓜州至伊吾 《法師傳》稱玄奘在瓜州的玉門關附近偷渡出境,位置的描述如下:「從此北行五十餘里。有瓠蘆河下廣上狹,洄波甚急深不可渡,上置玉門關路必由之」。

一般人知道今敦煌以西的玉門關遺址,不過那是漢代所設的玉門關,唐初把玉門關移至瓜州,《法師傳》提到玄奘在瓜州時,「所從二小僧,道整先向燉煌,唯惠琳在,知其不堪遠涉亦放還」,說隨行的小僧道整去了敦煌(通燉煌),顯然當時敦煌(沙州)和瓜州已分為兩個行政區,玄奘只到了瓜州,沒有去敦煌,因此他經過的玉門關不是敦煌的玉門關,而是唐代新設在瓜州的玉門關。

考古學家相信今瓜州縣城東南62公里的鎖陽城遺蹟是唐代瓜州治所(註4),唐玉門關則定在疏勒河畔的雙塔堡一帶(註5),遺蹟淹沒在近代建的水庫裏,兩個地點的相對方位符合《法師傳》的描述,今疏勒河則對應《法師傳》的瓠蘆河。 



圖2  兩個玉門關及玄奘出關路線 G: 今瓜州縣城   D: 今敦煌市 1: 唐玉門關   2: 鎖陽城遺址   3: 漢玉門關

《法師傳》稱玄奘「三更許到河遙見玉關,去關上流十里許,兩岸可闊丈餘 … 布草填沙。驅馬而過」,此處疏勒河水向西流,因此玄奘應在玉門關以東渡河,渡河後同行的胡人決定折返,玄奘自此單人匹馬上路,隨後的路線,《法師傳》形容為「關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無水草,五烽之外即莫賀延磧伊吾國境」。

玄奘渡河後往伊吾的路線我們無法具體掌握,只知大概向西北,前段五百(唐)里玄奘需要到烽火台周邊的水源取水,所以應該在官方驛路附近前進,其後進入「長八百餘里,古曰流沙」的莫賀延磧,「磧」是乾旱的沙石地,「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這段路玄奘走了五日五夜,幾乎渴死,幸而碰上「草池」,人馬休息一日後,再走兩日抵達伊吾。

由瓜州玉門關往伊吾的直線距離較短,但是沿途地形比較複雜,如果循漢至隋經敦煌玉門關的走法,則在穿過玉門關和走過少許山區後,衛星圖片顯示沙漠中有南北走向的乾涸河道,應該是最不易迷路的路線,本來是玄奘往伊吾較合理的選擇,不過唐代玉門關需要東撤總有它的歷史背景,玄奘是沒有選擇的。

伊吾至焉耆 《法師傳》稱玄奘在伊吾停留了十多日後,應高昌王邀請,在眾多人馬護衛下,西行過天山山脈以南的南磧,「六日至高昌界白力城,時日已暮」,白力城即今鄯善縣,受國王催促,連夜「數換良馬前去」高昌王城,高昌故城遺址在今吐魯番市東南約30公里處。衛星圖片顯示今吐魯番、古高昌和今鄯善是天山南麓數個鄰近的小綠洲。高昌王隆重款待玄奘一個多月,為他寫了「介紹信」給西突厥可汗和路上各國,還提供大量金銀物資,以及派出人員陪同上路,《法師傳》:「為法師度四沙彌,以充給侍,製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等各數事,黃金一百兩,銀錢三萬,綾及絹等五百匹,充法師往還二十年所用之資,給馬三十匹,手力二十五人,遣殿中侍御史歡信送至葉護可汗衙,又作二十四封書,通屈支等二十四國,每一封書附大綾一匹為信,又以綾絹五百匹果味兩車」。

《大唐西域記》:「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國,舊曰焉耆」,此地即今博斯騰湖西北的焉耆縣,玄奘在此僅度宿一宵。

往焉耆路上,在地理形勢的制約下,玄奘經過今吐魯番市,向南經過今托克遜,穿過天山餘脈的山口,然後轉向西行至今博斯騰湖西北的焉耆。 


圖3  白力城至焉耆路線

鄯善至跋祿迦 《大唐西域記》:「從此西南行二百餘里,踰一小山,越二大河,西得平川,行七百餘里,至屈支國,舊曰龜茲」。

「二大河」指從西北方注入博斯騰湖的開都河和源自該湖西南角向西流的孔雀河,「平川」則是自今庫爾勒起向西連綿數百公里、位於天山腳下的走廊地帶,得到天山溶雪水的滋養,沿途有大小不一的綠洲,屈支國即今庫車,《法師傳》:「時為凌山雪路未開不得進發」,由於時值冬季,天山山脈積雪,玄奘不能跨越,於是在屈支逗留了「六十餘日」,《大唐西域記》:「從此西行六百餘里,經小沙磧,至跋祿迦國,舊謂姑墨,又曰亟墨」。跋祿迦即今阿克蘇地區,《校注》認為其都城在今溫宿縣,玄奘在此停宿一夜後,向凌山進發,踏上離開現代中國國境的艱難行程。

(1)   跋祿迦至素葉城

《大唐西域記》對於此段行程的記載如下:「(跋祿迦)國西北行三百餘里,度石磧,至凌山,此則葱嶺北原,水多東流矣。山谷積雪,春夏合凍,雖時消泮,尋復結氷。經途險阻,寒風慘烈,多暴龍,難淩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聲叫喚,微有違犯,災禍目覩,暴風奮發,飛沙雨石,遇者喪没,難以全生。山行四百餘里至大清池 … 清池西北五百餘里,至素葉水城。」(依《校注》版本)經過這段路程,玄奘進入了今吉爾吉斯國,當時則是西突厥地域。

《校注》稱「凌山當即冰山」和「溫宿之西北自古以來有二通道,一為木素爾達阪,一為勃達嶺,玄奘行記中的凌山,究竟何指,現學者之間尚無一致意見」。

我在另文(註6)詳細考據了地圖及人造衛星圖片,得出凌山是天山山脈西支,前往木素爾達阪(木札爾特山口)的入山口在圖4標記為”M”的位置,不符合「溫宿之西北」的描述,往勃達嶺(今別迭里山口)的入山口則在”B”,但是沿路沒有「水多東流矣」,經過仔細研究天山西支的山脈、河流,以及現今吉爾土斯及新疆的連接道路情況,推斷玄奘經圖中標記”b”的位置,進入烏宗圖什河(又稱瓊烏散庫什河)河谷,溯流北上,在較低海拔處繞過天山餘脈,經今Kara-say到大清池(今伊塞克湖)邊今Barskoon一帶。 



圖4 跋祿迦至素葉水城玄奘經行路線 H:汗騰格里峰   M:木扎爾特河出山口 B:往別迭里山口處  b:烏宗圖什河出山口

《校注》考據素葉水城「亦作碎葉城、素葉城,因碎葉水(Sūyāb,或作細葉水、睢合水)而得名,唐一度為安西四鎮之一」,”āb”在印歐語系內是水及河流的意思,Sūy是河流的名稱,碎葉水即今楚河(Chu River),近年考古研究推斷今吉爾吉斯國楚河河谷的托克馬克(Tokmak或Tokmok)附近的遺蹟是西突厥時的碎葉城所在。

玄奘從沿着大清池南岸往西走,接上楚河後便可循河谷前往素葉水城,是當時西突厥統葉護可汗(Tong Yabghu Qaghan)的「衙所」,統葉護可汗在這裏與玄奘見了面,為他寫了給各國的介紹書,以及派出通曉各國語言人員護送玄奘到迦畢試國(今阿富汗Bagram),是進入古印度之前山中最後一個綠洲大國。

至此玄奘已經離開了現代中國的國境,完成了往古印度行程第一階段,此時已是公元628年(貞觀二年)。

註1     《大唐西域記》CBETA電子版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0/T51n2087.pdf

註2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CBETA電子版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0/T50n2053.pdf

註3     《大唐西域記校注》  玄奘、辯機原著 季羡林等校注  中華書局 2000

註4     絲綢之路世界遺產網站:鎖陽城遺址  http://www.silkroads.org.cn/portal.php?mod=topic&topicid=24

註5     鄭明武、李妮著:絲路要道 – 玉門關   青萍果數據中心,2014

註6     《草雲居》  2017年8月21日:玄奘法師跨越天山路線新考  http://tiandiyouqing.blogspot.hk/2017/08/blog-post_21.html


 【無聊研究系列】玄奘法師:出中國記(林超英)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林超英-Lam-Chiu-Ying/129250193901719?sk=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