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本經典著作《快思慢想》,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所寫的,這本書似心理學,又似經濟學,又帶點科學,近年在書局大賣,可能大家都有看過。

整本書基於很多科學實驗與研究,提出很多人們直覺的誤區。我們思考分為兩個系統,系統一是感覺、直覺、情感,系統二是理性、分析、計算,就此兩個系統展開了很多討論,不少更十分有趣。

其中一個是有關人們的注意力。曾經有一個實驗,拍了一個短片,兩隊人在打籃球,一隊穿白球衣,一隊穿黑球衣,受試者在看影片時被要求去數白隊衣的人傳了幾次球,不需要管黑球衣的人在做什麼。

影片中段,有人會穿著大猩猩衣服出現,整整9秒鐘。然而,幾千個受試者,竟有一半人事後指看不見那隻「大猩猩」曾在畫面中出現過。

小數原則。全美腎臟癌調查,腎臟癌發生率在全國各州的差異性很大,尤其在人口少的郡,出現的差異性會更大,因此似乎顯示到某些地方特別多腎臟癌。如何調查也找不到原因,實情只是小樣本的問題,結果只是樣本太小所產生的差異,因為基數少,一個個案都會對整體機會率造成大影響。

同樣的結果也出現於學校表現之中。從統計上看好像小型學校表現更好,因為調查了賓州1662個學校之後,前50名學校中有6所是小型學校,讓人們感到小型學校的好處。其實,如果調查最糟學校的話,也會得到類似情況,這只是小數樣本令變異性更大而已。

錨點效應,這是相當著名的理論。當一般人被問及甘地死時幾多歲,所問的方法會影響答案。例如,「甘地死時是不是已經114歲了?」,「甘地死時是否35歲?」,前者所得到的歲數答案會比後者高。

人們會拿一個數字作錨點來思考,這是賣樓開價的藝術,當業主開出一個價,這就成了錨點,有不少資深投資者就放出一個離地的錨點,成交價比出價減掉很多,仍有豐厚利潤。

這個錨點效應原來更會影響法官判案。曾經有實驗請來有15年審判經驗的法官先讀一個女性在大賣場偷東西失手被捕的案,然後請他們擲兩個骰子,但是這兩個骰子被做了手腳,每次擲出來不是3就是9。骰子一停住時,法官就會被問他對那位女子的刑期判決會多於還是少於骰子的數目。結果,平均擲出9的法官會判8個月徒刑,而擲出3的法官會判5個月。

很多人會忽略了「回歸平均值」的效應。有一次作者到空軍學校演說,鼓勵「獎勵成功」這一套,但一名在場飛行官指應該「懲罰失敗」,因為更加有效,飛行官發現他向士兵的成功作出獎勵,士兵下一次的表現多會更差,而向士兵的失敗作出懲罰,下一次的表現會更好,到底哪一套較為有效呢?

作者於是提醒一個「回歸平均值」效應,士兵某次表現特別好或差,是超越了他平時表現的平均值,下次表現回覆正常只是回歸平均值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有這個效應的,所以一個方法是否有效,需要對「回歸平均值」的效應作相應調整,才能看出效果。

有時我們以為選擇很理性,其實不知不覺會被直覺影響,人們總是喜歡確定贏,不喜歡確定輸。

以下有兩個情境選擇:

決定(1)請選擇:
A. 確定得到240元
B. 25%的機率贏1000元,75%機率什麼都沒有

決定(2)請選擇:
C. 確定輸750元
D. 76%的機率輸1000元,24%機率什麼都沒有

你會如何選擇?結果有超過七成人選擇A與D,只有3%選擇B與C。簡單憑直覺一看,我也有相同的選擇,不過計計數,你會知道「B與C」會比「A與D」著數。

車輛每一加侖油可以跑多遠,想不到這是有點混淆視聽的表達。假設A型車,每加侖可以走12英里,現在換成每加侖走14英里。B型車由每加侖走30英里換成40英里,你認為那一輛車省多了?又憑直覺看看,A型車每加侖多走了2英里,本來可走12英里,增加了16.7%,B型車就增加了33.3%,應該是B型車比原來省多了。

正確計算應該化作「走1萬英里」為基準,A型車由原來需要833加侖減少到714加侖,共省了119加侖。B型車由原來333加侖減少到250加侖,只省了83加侖。即代表,A型車這個多走2英里的變化,所省的用油量才是更多。很多地方都會包裝過數據來表達,有時玩弄一下數字,可以黑白倒轉過來。

這書總共有38篇章,除以上之外,還有很多有趣點子,有空不妨一讀,大家會發現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發現,與你平日所想的有所不同。


 快思慢想

 https://www.facebook.com/cpleung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