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Seafood,讚嘆Seafood,然而,與其迷信Seafood,不如先建立正確的觀念,才能過得開心又健康!近日妙禪師父接受信眾供養2輛千萬名車成為社會焦點,網友以「seafood」的諧音「師父」嘲諷此事,暗喻不要過於迷信。但要破除迷信的可不只有這件事,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倪曼婷提醒,民眾對於seafood的原意「海鮮」也存有不少錯誤觀念,應予以修正!

 

迷思1/現撈的海鮮比較新鮮,比冷凍海鮮更營養?

Ans:大家對於海鮮常有「現撈=新鮮美味、冷凍=不新鮮」的觀念,但事實沒這麼絕對,主要癥結點還是在於「保存條件」!冷凍海鮮雖然不是新鮮活體,但通常為捕撈後急速冷凍,若之後的保存條件良好,一樣可以維持海鮮類的新鮮程度。

反之,現撈海鮮若撈起後沒有立刻烹調來吃,再加上保存條件不佳,例如:溫度過高、反覆冷凍或解凍等,就容易導致細菌滋生,吃了反而可能鬧肚子。至於營養部分,海鮮類含豐富的蛋白質,並不會因新鮮現撈或冷凍而影響其營養價值。

 


現撈海鮮若撈起後沒有立刻烹調來吃,再加上保存條件不佳,容易導致細菌孳生,吃了反而可能鬧肚子。

迷思2/海鮮的熱量和脂肪較低,適合天天取代禽畜肉類作為蛋白質的主要食物來源?

Ans:食物中的蛋白質主要來源可分為:豆製品、魚、肉及蛋類,海鮮確實也是一個良好的蛋白質來源,但不建議皆以海鮮來取代禽畜肉類,這是因為每種蛋白質中含的營養成分和比例皆不大相同,舉例來說,牛肉和豬肉屬於紅肉,是豐富的鐵質來源,魚肉則相對含鐵量較低。因此,相較於禽畜肉類,海鮮擁有熱量和脂肪量較低的優點,有助於體重控制和預防三高疾病,但仍建議多方攝取各種食物,避免飲食偏好導致營養素攝取不均衡。



深海魚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保護神經及腦部發育的作用。

迷思3/深海魚一定比淺海魚或養殖魚營養?

Ans:在海中,超過200公尺以上的深度即被認為是「深海」,而棲息在這片浩瀚深海中的魚即被稱之為「深海魚」。深海魚富含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即為民眾常聽見的EPA、DHA,近年被認為是神經及腦部發育相關的重要物質,並對於心血管疾病有保護的作用,因此成為魚市場中的搶手貨。

但倪曼婷營養師表示,無論是深海魚、淺海魚或養殖魚,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屬優良的蛋白質來源。另外,深海魚的體型大多壯碩,壽命長又是食物鏈的頂端,遭到重金屬污染的機率較高,不小心吃太多,反而可能有害健康。

 

迷思4/吃海鮮可以壯陽?

Ans:坊間流傳吃生猛海鮮可以「壯陽」,增強男性性功能,因此,在海產店,牡蠣或生蠔料理總被男性朋友列為必點佳餚之一。倪曼婷營養師表示,牡蠣、生蠔、蜆等貝類海鮮富含鋅,鋅是促進精子成熟和維持正常睪丸功能所必須的物質,確實與「性」相關,但是主要作用在於「增加受孕機率,並非提升性能力」。附帶一提的是,不只是海鮮,紅肉(特別是牛肉)亦是補充鋅的良好來源。

 

迷思5/海鮮的膽固醇很高,不能多吃?

Ans:以海鮮來說,膽固醇通常含量較高在於卵、蝦頭及蟹膏等部位,並非所有海鮮的膽固醇含量皆高;另依據美國最新公佈2015至2020年飲食指南建議,膽固醇大多以體內合成為主,食物中膽固醇直接轉化成血液中膽固醇的證據不足,因此目前已不再限制飲食中每日膽固醇攝取量!不過,為了避免營養失衡和高普林刺激痛風發作,民眾吃海鮮時還是要節制,並參考飲食建議,以「適量」和「均衡」為原則。


牡蠣、生蠔、蜆等貝類海鮮富含鋅,鋅是促進精子成熟和維持正常睪丸功能所必須的物質。

 

【健康小叮嚀】

台灣四面環海,又有洋流經過,漁業資源相當豐富,民眾想吃美味又營養的海鮮,一點也不難,但倪曼婷營養師提醒注意3要點:(1)選擇向信譽良好的商家、經政府認證之廠商購買,較安心有保障;(2)良好的儲存條件,以避免細菌滋生導致汙染;(3)吃飯時,用海鮮搭配蔬菜,可增加飲食的均衡性。


倪曼婷營養師示範魚料理。(圖片提供/倪曼婷營養師)


 Seafood不一定都是對的~吃海鮮顧健康,先破解5大迷思!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