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野生動物貿易,已將多個物種推向滅絕的邊緣。繼港人較為熟識的魚翅、象牙貿易外,原來河馬牙亦是常見的國際瀕危野生動物貿易貨品。 然而,一項由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學者所做的研究揭示,瀕危物種河馬的河馬牙國際貿易在世界不同地方(包括香港),其進出口的報關數目偏差很大。此現象可能威脅河馬的生存。
河馬種群100年內恐絕種
香港為最大的河馬牙進口地區,而香港亦隨中國簽定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自(CITES)於1975年生效及有國際貿易數字記錄以來,全球的河馬牙貿易量超過770,000 公斤,其中90%經由香港買賣、轉口等,而香港進口的河馬牙,超過75%來自於坦桑尼亞和烏干達2個國家。
然而,從CITES的數據顯示,主要出口地區(坦桑尼亞、烏干達)和進口地區(香港),就河馬牙貿易上報的貿易數字存在很大的差異。自1980年坦桑尼亞加入貿易公約以來,香港進口河馬牙的數量,比坦桑尼亞的出口報備多了3,176公斤。而烏干達也有類似情況,自1991年加入貿易公約以來,烏干達與香港的19宗交易中,香港的進口量比烏干達報備的出口量少了超過14,000公斤,這等同於2,700隻河馬的牙齒重量,佔全球河馬數量的百分之二。
現時全球河馬種群數量正顯著下降。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估計,過去10年全球河馬種群數目下降了7%- 20%,預計未來30年會再減少30%。以此速度計算,河馬種群不到100年便會全部滅絕。1950年時,烏干達的伊麗莎白皇后國家公園内的河馬數量超過21,000隻,現時下降至只有2005年的2,326隻。
出入口數字不符 難以監管貿易情況
出入口數字不相符,這顯示有潛在出入口國家對野生動物交易管理不善。出入口數字不相符,會令CITIES公約難以制定有效的監管野生動物貿易操施,同時亦有可能對打撃非法盜獵做成負面影響。
負責今次研究的港大生物科學學院研究生亞歷山大安德森(Alexandra Andersson)說:「如果相關的地區和組織不加強嚴格監控瀕危物種的國際貿易,這些物種便可能被人類不斷捕殺,無法可持續發展而滅絕。」
負責研究的另一位港大學者Dr Luke Gibson亦表示:「這麽大規模的進出口數據差異,對非洲的河馬種群構成了嚴重威脅。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河馬並不是唯一受到這種數據差異威脅的動物。」
野生蘇眉、來閉殼龜同樣遭殃
瀕危物種的進出數量報備差異,並不只存在於河馬牙貿易上。自2000年起,以野外活捉瀕危爬行類的馬來閉殼龜(Cuora amboinensis)為例,香港進口數字比印尼和馬來西亞報備的出口數量多出超過10萬隻。
自2006年,香港進口的野生蘇眉(humphead wrasse, Cheilinus undulatus)的數量,比主要出口地印尼和馬來西亞報備的出口量少2,400條。
安德森強調說:「進出口國家和地區應彼此合作,互相核對報備的出口和進口的實際貿易數量,找出其中不相符的原因,並糾正錯誤或誤報的數字。這非常重要,河馬和其它瀕危物種的存亡,與此息息相關。」
研究結果最近在非洲生態雜誌African Journal of Ecology發表: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aje.12441/full
河馬牙進出口數字不符 香港為最大進口地區 消失的河馬牙在哪?
https://www.facebook.com/hkanimal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