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1月15日發布了新旗艦手機小米Note,售價2299元起,而搭載了高通驍龍810處理器的高配版售價則達3299元,這是小米手機發布三年多時間以來,首次定價突破2000元,並直接站上了3000元價位。

  

小米為何進軍智能生態平台? 

「小米終於放棄性價比路線了,不再發燒」,一位手機行業大佬給《壹觀察》留言評價稱。雷軍顯然並不同意,並用了設計與做工突破來應對小米Note的定價質疑。  

在《壹觀察》看來,小米在傳統2000元與600-800元檔位正面臨華為、酷派、魅族等國內競爭對手的「紅海」式圍剿。在過去的2014年,小米手機出貨6112萬台,完成6000萬出貨目標,但未達8000萬目標上限;MIUI用戶8500萬,同樣未完成1億的目標;小米2014年營收增長明顯低於手機出貨增速,表明小米單款銷售價格正在走低。而與此同時,國內手機市場也在經過近四年爆炸式增長后趨於飽和。根據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國內手機出貨量4.52億部,同比下滑21.9%;智能手機出貨量3.89億部,同比下滑8.2%。 

「從未來三年時間段來看,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已轉為成熟換機市場,年出貨量將穩定在4-4.5億左右的規模。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20%成為每家廠商的市場份額紅線——即使三星在巔峰時期也未達到這一數字」,一名負責國內市場近10年的手機廠商副總裁對《壹觀察》表示。這也就意味着,小米在國內市場年出貨量「紅線」會在8000萬台左右,高速增長時期已近尾聲。那麼,小米如何保持企業的快速增長,以及在資本市場的強勢「吸金」地位?  

在1月15日小米新品發布會上,雷軍給出了答案:「小米的目標是讓用戶能夠以手機為中心,連接所有的智能設備」。這是雷軍首次對小米智能生態作出明確闡述,「連接一切」概念也成為繼微信后,小米未來發展的新目標,而後者「硬件+軟件」的生態鏈建設速度,顯然比微信更迅速直接。

  

小米智能生態如何做?  

雷軍認為,傳統智能設備有三大痛點:手機連接複雜、每個設備都需要APP、雲服務投入大。因此小米有針對性的採取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研發通用智能模塊,將傳統設備轉化成可連網的智能設備。

第二步,研發通用的控制中心。使用統一的控制中心,解決用戶連接不同設備需要安裝不同APP的問題。

第三步,為解決雲服務投資大的問題,小米依托金山軟件,正在系統地構建雲服務平台,小米雲將定位於應用雲服務層面,為小米生態的用戶提供雲存儲等擴展服務。  

內容消費也是小米智能生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布局影視內容產業,小米正試圖為家庭用戶提供更全面的內容服務。小米最新推出的小米盒子mini版,取消了相關擴展接口。用戶在消費內容時,更依賴於互聯網視頻平台、路由器NAS存儲及外圍智能設備的推送。  

也就是說,小米將圍繞硬件+軟件+服務,統一智能生態平台的標準、接口、存儲與控制中心,這才是雷軍在實現手機品類將小米估值提高至百億美元規模后,打造商業生態向千億元美元公司進軍的野心。

  

小米智能生態的競爭對手們  

過去十年,智能家居概念都在不溫不火狀態下進行,並形成了主要的幾個「派系」:  

1、系統級企業。谷歌在2014年初宣布32億美元收購Nest,全面啟動了智能家居戰略。谷歌Nest實驗室與ARM合作的「Thread Group 」開放聯盟預計2015年6 月開始認證產品。基於IP的安全網絡協議與無處不在的Android系統,谷歌正謀求從智能手機到智能家庭的連接。蘋果則更希望依靠Apple TV,運用SiRi來實現對家庭中支持HomeKit設備的控制。不過前者因政策原因在中國市場落地困難,後者則在整合智能設備過程中進展緩慢。 

2、家電廠商。在2015 CES上,以LG、三星為代表的國際企業,以TCL、海爾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都展示了以突出智能家電為核心的智能家居概念。不過由於家電產品更換周期長、消費者購買的家電品牌較雜、標準不統一等原因,以家電企業為主導的智能家庭概念成功率並不高。  

3、互聯網企業。互聯網廠商更依靠自己原有的生態系統,吸引各類智能硬件廠商加入自己的生態鏈當中。BAT都建立了智能硬件開放平台,360也與酷派成立了合資公司。從巨頭們曾經進軍智能手機的經歷來看,互聯網企業在硬件領域並不擅長。不過,從平台運營角度來看,互聯網企業對小米智能生態的影響不容小覷。  

4、通信企業。在目前的通信設備企業中,華為嘗試較早,並於2014年與創維酷開合作推出了首款智能電視,宣布啟動智能生態平台。但與手機業務相比,智能家居顯然與華為主業偏離更遠。華為CFO孟晚舟近日在接受《壹觀察》專訪時也曾明確表示「華為過去成功的最重要經驗之一就是專註,智能家居的投入要看終端業務自身發展的需要」。  

5、芯片企業。由高通所主導的「 AllSeen Alliance」由於起步較早,目前已有超過 70個企業成員。而由英特爾、聯發科、博通等企業發起的開放互連聯盟 OIC(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已吸引了包括三星、戴爾、宏碁等國際企業支持。從產業鏈底層倒推智能家庭產業的成熟和標準建立,成功幾率會相對較高。目前小米及其生態鏈的智能硬件產品,也嚴重依賴芯片廠商的方案。儘管小米此前投資聯芯科技進入芯片產業,但聯芯的產品主要集中在低端通信芯片領域,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改變小米在智能生態領域的芯片依賴其它國際廠商的現狀。

  

小米智能生態的機遇和風險 

與以上五類企業相比,小米走的是硬件+軟件+服務的系統性整合,目前只有小米具備了實現這一概念的條件:小米MIUI激活用戶已達8500萬,隨着小米2015年出貨量繼續增長預期,小米國內用戶保有量將超過1億。 

而雷軍也在其智能生態理念中透露,小米目前為傳統家電訂製的智能模塊成本已降至22元,希望一年內降至15元,2年內降至10元。在小米為何與美的合作的問題上,雷軍也明顯表態希望美的每年近3億台出貨的家電產品,未來都能成為支持小米連接的智能設備。再加上小米手機與小米投資的100家硬件企業,將雷軍通過小米「連接一切」的野心和目標的有力支撐點。 

傳統互聯網應用只能佔領一個用戶APP使用習慣入口,而如果讓小米通過手機+路由器整合了用戶家庭生活,那麼全部互聯網巨頭、手機企業、家電企業都會依賴於雷軍掌握的用戶入口,這才是智能生態的威力。不僅如此,小米通過無處不在的用戶大數據進行整合,完全可以有針對性的優化目前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和智能硬件,再加上低價銷售與電商平台強勢倒流,這對遊離于小米智能生態系統之外的企業也會形成嚴峻生存挑戰。  

不過隨着小米生態體系的迅速增大,小米在產品層面犯錯的幾率也在迅速增大。如何控制小米生態體系的合理性增長,同時將「豬一樣的隊友」犯錯的影響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將會成為小米2015年在智能生態建設方面的首要考驗。 

雷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對此表態稱:手機上下游生態鏈的投資一定是有失敗的就有成功的。一個創業公司的失敗率是90%,但小米投資之後,這個創業公司的成功率就會大幅度提升——創業公司可以使用小米公司的品牌和渠道。不過,「如果將來有幾家小米投資的公司關門了,當然我不希望有一家關門,大家就會說小米模式破產了,大家就說雷軍不行了。」  

在發布會現場,雷軍強調小米智能生態是「不排他、開放式、不站隊」,並表示未來隨着小米生態鏈擴大,將為所有合作夥伴開放。不過雷軍仍未忘記調侃與他對賭10億元的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董大姐都說了不少過激的話」,「小米生態夥伴包括初創企業,當然也可以包括格力。」  

雷軍會最終賭贏嗎?

 


 小米發布智能生態戰略:有哪些對手和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