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灣邨,柴灣1977年落成的公共屋邨之一。四十年的光景晃一晃就過去,當年在新填海土地上興建的新區,今天也成為充滿年代感的舊屋邨社區。

這類型的舊式屋邨外牆需要定期翻新,塗上新的色彩。淺粉的牆身增添一份浪漫情懷,老屋邨頓時懷著一顆少女心,近年吸引不少文青來這裡閒逛拍照,以屋邨的粉紅背景打卡留念。

我總是覺得昔日的屋邨設計空間感較大,反而21世紀新蓋的香港屋邨大廈又高又密,盡量在有限的土地裡安置最多家庭似的。社會經濟不斷進步,可是生活空間質素每況愈下,到底是哪裡出了錯?

屋邨大樹陪伴街坊成長,現在成為長者乘涼,歡聚聊天的場所。

屋邨年齡四十多,村內仍然保留不少屬於1970、80年代設計的事物。

六邊形的大型花盆,還有八邊形及四邊形鋪設的地磚。

噴漆字標語,也是舊時代的產物。

已經人去樓空的社區組織辦事處,報告欄停留在五年前的時空。

村前柴灣道的巴士站站亭是1990年代後期的中華巴士的設計款式,所剩無幾。

房屋署的立體標誌在近年新建屋邨似乎甚少出現。

舊屋邨的遊樂設施為了符合現代安全要求,陸續換了新款的。

幸而,部分依然繼續能夠服務老街坊,公園一角的石造的象棋桌應該有些歷史吧?

看到社區會堂外的石造乒乓球桌,讓你想起跟朋友一起玩樂的美好時光嗎?

這些石桌沒有華麗的外表,卻載滿很多寶貴的回憶。

報紙檔(報攤)在新發展區已經被便利店取代,其實紙媒的銷量也大不如前。原來,有些事物是敵不過時代巨輪的變化。

漁灣邨分兩期興建,第一期是1977年落成的漁豐樓、漁安樓及漁泰樓。第二期的漁順樓是1978年落成,整個屋邨「安泰順豐」。當年屋邨居民部分是來自舊柴灣邨的重置戶及柴灣山上的寮屋住戶等等。

舊式屋邨不是每一層設有升降機口。然而,隨著社區高齡化,漸漸很多長者出現行動不便的情況,對升降機的需求大增。上下樓梯對他們來說挺吃力的,如果出入不方便,他們寧可選擇整天困在家裡,長期斷絕社區聯繫,生活就會變得愈來愈枯燥,不利長者的身心健康。

2010年漁灣邨部分樓宇加建新的升降機,增設無障礙設施,方便坐輪椅的長者進出自己的社區。

這種舊長型大廈其實是屬於屋宇建設委員會設計的「第七型徙置大廈」,其中一個特色是部分樓宇是相連的。

部分大廈有中空設計,容許車輛在大樓底下穿過駛進村裡,減少使用額外的土地另建車道。

1970年代的興建的屋邨校舍外型方正,因此稱為「火柴盒」校舍,但是面績細小,操場也要跟居民共享使用,對於現今的教學環境標準來說已經不敷應用,限制學校的發展,難以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

漁灣邨曾經有兩座火柴盒校舍,其中一座已經拆卸,快將興建新的公屋大廈。

另一座校舍完成擴建改善工程,增加課室。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昔日的漁灣新社區,今天已經是柴灣街坊眼中的舊屋邨。走進村裡,四周瀰漫一種閒情逸致的生活氛圍。

這裡的時空彷彿停留在數十年前的香港。

屋邨樓下很多小店已經服務街坊多年,門面也沒有多大改動。

店外的招牌、店裡的地板、貨物的擺設,每一個角落勾起不少人的童年回憶。

屋邨的中央位置是街市及熟食中心。

柴灣公共圖書館曾經設立在漁灣街市大廈的2樓。

我的第一張借書證就是在漁灣圖書館辦的,那時候的圖書證是有相片的。雖然自小住在柴灣,但是漁灣距離我家稍遠,而且當年柴灣圖書館的藏書量不多,所以我小時候來這裡借書看書的機會不多。

漁灣街市本來是沒有空調設備的,我印象中是千禧年後才加裝。如果沒有空調,這些屋邨街市很快成為一個死城,不會像現在這般熱鬧。

街市分為乾貨區及濕貨區,小店種類多元:肉檔、魚檔、乾貨、蔬果、燒臘、零食、改衣等等,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

家母最喜歡來漁灣街市買新鮮活魚,因為魚檔選擇多,價格有競爭力,最重要是她覺得這裡販賣的海魚是區內最新鮮。

閒逛小店往往有一種尋寶的趣味。

竟然在這裡發現花占餅,這是的幼兒園上學點心時間最喜歡吃的零食之一。

街市裡其中一個小店專售外國食材和調味醬料,偶爾我們也在這裡買一些蔬菜用來做沙拉。還有一個雜貨檔的芝麻糕,非常美味,不過限時限量,通常在中午前已經售罄,區外人比較難吃得到。

漁灣邨的舊物舊景在多變的香港社會裡,逐漸成為一個獨特的瑰寶,一番介紹過後,你也發現這個粉紅屋邨的魅力嗎?


 【柴灣】粉紅懷舊漁灣邨,體驗七八十年代的屋邨風味!

 https://www.facebook.com/bamboo.world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