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秧街街市,香港唯一有電車路軌穿過的露天傳統市集,雙層叮叮車緩緩駛進市集的奇景,應該是世界獨有,因此每天吸引不少旅客特意來拍照,並且體驗在擠迫街道跟電車擦身而過的感覺。





1953年,電車系統從銅鑼灣延伸到北角區,可是英皇道的寬度沒有足夠位置建設一個電車掉頭的迴圈,於是,電車公司在春秧街鋪設一段路軌,方便電車回頭。





「春秧街」的命名是紀念1920年代在開發北角的閩僑商人郭春秧。





郭春秧是福健華僑,16歲遠渡南洋投靠伯父,在糖廠學習機器製糖的技術,之後,他成為當地的四大糖廠商之一,衣錦還鄉,回到福健大力投資和捐助,並且計劃來到香港擴展糖廠業務。


1921年,郭春秧成功競投奪得北角發電廠(現址為城市花園)旁的土地,原意是填海造地興建糖廠。然而,1925-26年的省港大罷工導致計劃延誤,糖價也大跌,於是他改變主意,把新土地改為開發地產項目,興建樓房收租。政府後來在新土地其中一條街命名為「春秧街」,表揚郭春秧發展社區的貢獻。由於春秧街最先出現的是一排四十間相連的樓房,所以老一輩口中把春秧街喚作「四十間」。





二戰前後,政局不穩,大量國內人移居香港,其中上海和福建僑鄉數量蠻多的。由於他們說的語言跟香港本地人日常用的粵語很不一樣,來到香港頓成「外省人」。


因為同鄉群聚,當年閩僑較多選擇落戶北角,春秧街也逐漸成為香港人眼中的「小福建」,不少地舖和攤販售賣福建土產和特色食物。直到今天,你仍然可以在春秧街街市聽到部分老店主跟顧客用閩南話溝通。





熱鬧的市集,人潮如流。乾濕攤檔各佔街道的一邊,樓房底下的店鋪售賣各種新鮮食材,另一邊是鐵皮搭成搭成的乾貨攤檔,販售不同生活雜貨,好像是成衣、手袋和日常品等等。





春秧街絕對是北角區最熱鬧的露天市場,反映市民日常的食用所需。





附近的街坊鄰里,每天都來這裡採購最新鮮的食材,鮮肉活魚、蔬菜水果、粉麵,甚至海味,一應俱全,不用東奔西走,走遍一個街市就把當天造飯需要的材料辦妥,十分方便。





然而,街坊眼中平凡的春秧街市集,因為一段電車路軌貫穿整條熱鬧的街市,成為國外遊客鏡頭下獨特的城市景觀。





午後是街市最熱鬧的時份,狹窄的街道堆滿大小紙箱貨物,路人習慣走在更寬闊的車道上。當電車拐彎進入春秧街,需要緩緩地穿過街市,慎防撞到途人。司機偶爾打嚮電車的「叮叮聲」,提醒前方的路人後方有電車駛進來。





既有電車駛至,路人自然向左右兩邊散開;電車離開後,大家如常地走在車道中央。市集的氛圍跟兩旁密集的攤檔給人亂中有序的感覺,間中電車穿過人群當中,構成有趣的城市風景。





在這裡既能夠體驗香港平民的日常,又可以近距離跟雙層叮叮車合照,甚至腳踏電車軌道,到處都是濃厚的香港情懷。





春秧街支線的電車軌道,方便西行的電車從英皇道左轉北角道,然後右轉春秧街,接著右轉駛進糖水道的北角總站。當電車離開總站,可以沿路軌從糖水道右轉英皇道主線,繼續前往銅鑼灣和中西區。





基本上,從北角開出的電車都是開往石塘咀的屈地街。





糖水道電車總站建在天橋底下





總站的一角保留公眾電話設備。在手機普及的年代,有可能整天都沒有人使用過,大家匆匆路過,明明放在眼前的實物也好像沒看到似的,默默地被消失在大眾的視線裡,在熱鬧的街市自我建構一個寧靜的空間。





寸土尺金的香港,市區重建一直持續進行中。


春秧街部分舊式樓房已經被拆掉,新樓宇的房價和店鋪租金立刻翻了幾倍。普通菜檔承擔不起租金而被迫遷走,市集會不會失去熱鬧的色彩,未來十年慢慢消失在大家的視線?


電車緩緩駛進春秧街街市的有趣景象,十年後可能成為歷史,而我們只能透過相片懷悠過去美好的時光。


 [北角] 春秧街街市:閒逛香港的小福建,體驗電車走進傳統街市的奇景

 https://www.facebook.com/bamboo.world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