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香港討論區看到這篇文章《我今年33歲,終於成功靠買匯控退休了!》,引來熱烈討論,當中涉及一些財務自由的理念,止凡也想說幾句,討論帖的內容是這樣的:

「我揸咗的士11年,每月開足30日工,每日揸12個鐘,一個月平均儲蓄$17500,一夠錢就買匯控,唔理咩價位。世紀供股果期我手持5200股,到上個月終於買夠40000股,每個月收過萬蚊息,依家可以退休了! 

我同阿媽住自置頹樓,一個月用幾千蚊就夠了,以後我可以做毒L,唔較鬧鐘起床,日日打機,上網,睇書,打波了,好開心!」

看完這個帖,我也有看看討論區內的反應,到今晚為止看到有55頁留言,即有數百則留言,不能說是不熱烈。草草看了一些留言,當中對帖主有羨慕、有讚賞、有質疑,另外發現有少量留言者指這樣的人生很不精彩。我不太想批評別人生活態度,而且感覺上,發帖者也不似在炫耀什麼。

若如帖主所言,每月儲蓄17500元,11年共儲230萬左右,今天40000股匯控大約值260多萬,以匯控這十年來的股價與股息再投資,數字上絕對合理。今天6厘息左右,每年15萬股息,一個月的確有超過一萬元,若支出只是數千元,這個財務自由故事沒太大問題。

先假設這是一個真實故事吧,事實上這故事亦不算什麼「離地」,我們可以看到帖主是一個有目標、有計劃、有行動力的人,因此累積資產的速度比同路人快一點。若是「離地」或「老作」的話,相信帖主不應該稱自己靠匯豐退休,而是作成投資了騰訊或銀娛,這樣會令故事主角更「英明神武」吧。

想帶出的一個點子,是我們獲得財務自由之後,到底在過什麼樣的生活。曾經在iM的一篇文章也分享過類似概念,如果因為要達至財務自由而過份壓抑自己的生活,這就不太適合我了,或者說這不應該成為我們去追求的東西。

其實,帖主只是33歲,還有很多東西未見過、未試過,當然若日後可以繼續享受生命,這是好事情。然而,從帖子內容可見帖主有「隱世」的打算,辛苦了11年就是為了追求這樣的隱世生活,值得嗎?

出世到長大成人,我們大多發展出一些技能,能將技能用之社會,回饋社會,這有助社會及人類進步。回看帖主,至少他有駕駛的士的能力與經驗,一身好武功,亦對投資理財計劃執行有些慧根,年紀輕輕就跑去「隱世」,看來不值得鼓勵吧。

宏觀一點看,這「隱世」行為其實對整體社會也不是好事。試想想,若把此生活態度宣揚出去,人們追求財務自由,「夠數」後立即辭工不幹,不搞生意,不做義工,不教授他人有關自己的專長,甚至不分享投資理財之道,我們的社會將會變成怎樣呢?當然這不會是多數人,不過推崇這些「隱世」的概念還是可免則免。

財務自由是一個狀態,被動收入足夠支出,達到了這狀態就有選擇權,但不代表一定要退休。歐洲有不少地方都是福利主義國家,國民一出世就可算是「財務自由」了,因為結婚、生小朋友、失業也好,國家都有津貼,那豈不是無人工作嗎?經濟動力何在呢?在這個「財務自由」狀態之下,國民工作反而不為錢,而是為了滿足感,每個還在工作的人真的對工作有熱誠才去幹,否則都不會工作,對工作有熱誠的員工,生產力可不低的。

香港沒有這些福利,談什麼對工作有熱誠會立即被人認為太「離地」,我們大多只能夠為錢而工作,再靠自己財商令自己早日財務自由,取回選擇權。這是好是壞,兩面刃吧,因為一些西方福利國家近年經濟動力欠奉,某些國家被公開出來的國民福利令全球嘩然,福利好一定好嗎?見人見智吧。

同一個故事,取其值得學習的地方,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有計劃、有目標,最終換來一個「隱世」的生活,沒有家庭,沒有事業,值得不值得?各人心中應有一把尺。有blog友拋出一個問題:「這樣去追求的「自由」,是「自由」嗎?生活在一萬元以下的「自由」,有何意思?」,在追求財務自由的同時,記得別忘了自己想過的生活。


 33歲的士司機靠匯豐退休

 https://www.facebook.com/cpleung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