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重申未來三、四年內香港潛在的土地供應可建94千伙,這數字對於曾土地供應出現斷層的香港來說,是值得鼓舞的!對!現屆政府重駁物業供應鏈,只要之後的特首因循這方向繼續努力的話,房屋問題就能有望解決,現在的供應量雖然不及2002年或以前每年約2萬五至3萬左右!但這個數字已高於近年的一手樓花銷售量,對放緩樓價急升已經有了基礎了。但我們對樓價下跌亦不應該過於樂觀,因為「樓價其實是買賣雙方博奕的結果」!在環球量化貨幣和「強業主年代」的客觀環境下,我認為一手樓花要推出後再滯銷並囤積五至十萬個單位才能令業主板塊出現較明顯的減價壓力!更何況,近年香港施政並不容易,我們看回2008-2012年政府作出預算的兌現率平均只是72.5%左右!以這個比例去推算未來每年平均供應可能是1.7萬個供應左右,工程延誤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根本沒有一個好的外勞政策!沒有劃下紅線在保障本地工人之下,去大幅增加外勞面對大量的工程,香港是一個全民就業、低失業率的地方,如果沒有好的外勞政策,不要說加建1萬個單位,加3千個供應也不容易了!不夠外勞不單只令成本高,更加不可以如期完成工程。

 

施政報告中特首也提出「應該思考利用郊野公園內小量生態價值不高、公眾享用價值較低、位於邊陲地帶的土地用作公營房屋、非牟利的老人院等非地產用途。」十分對,香港年輕人現在已經開始要住在零房至一房的「納米樓」了,還吝惜那1-2%的郊野公園不去發展,是荒謬的。與其香港年輕人未來要面對更貴的樓價,我同意邵志堯博士的建議:「香港應該求助於內地,怎樣向內地租用土地,用大型運輸系統與其連接,才能在短時間大增供應量,舒緩樓價升幅和市民怨氣!」

 

梁振英政府已完成了房屋任務,即是合適穩定的房屋供應,但是樓價高低其實是市場的事,大氣候升和跌,縱使是一個政府也不能抗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