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2 黎廣德 觀點
(網上圖片)
發展局長陳茂波在梁振英政府變成「跛腳鴨」之際,發表事涉香港未來幾十年規劃的《香港2030+》遠景報告,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制訂長遠策略的作用是凝聚社會共識,方便政府按部就班層層規劃,所以任何負責任的政府都會在執政頭一年啟動,而非在任期只餘8個月時虛張聲勢,令社會虛耗時間討論下屆政府勢必推倒重來的願景。這些討論有何實質意義,最佳反面教材莫如梁振英班子把曾蔭權政府2007 年發表的《香港2030》計劃拋諸腦後,連開發土地的基本方式也推倒重來。
假若陳茂波真心在任滿前為香港鞠躬盡瘁,他不必捨近圖遠,只需這個月做幾項簡單決策,便有望留下一點令香港人懷念的政績。
可能陳茂波也差點忘記了自己有兩頂帽,除了發展局長以外,他是古物事務監督,根據法例全港只有他一人在獲得行政長官批准後有權頒布法定古蹟並決定保育方案。就在他自封為「搵地局長」不及其餘之際,全港不少文化遺產處於瀕危邊緣,急需古物事務監督出手打救。
中環晚清民房遺址公園
中環半山扶手電梯每天遊人如鯽、熙來攘往,卻鮮有市民知道旁邊的閣麟街及吉士笠街之間,隱藏了晚清建成的民房遺蹟,為獨特的「背靠背」唐樓遺下全港僅存的歷史見證,更承載「奇女子」吳阿嬌的一段唏噓往事,以致後來輾轉相傳成為「紅毛嬌街」。
對於任何珍惜本土歷史的官員來說,在鬧市中發現百年遺址理應如獲至寶,但陳茂波轄下一眾官員採取不痛不癢的態度,結果要靠中西區關注組及城西關注組兩個民間團體自資進行深入研究,向政府提交報告,古諮會才推翻早前結論,決定為遺址進行文物評級。但更離奇的是市建局在文物評級尚未完成,亦未曾獲批到現場勘探之際,便聲稱要將遺址拆卸重置。
須知這組建於1879年的古民房遺蹟,位於維多利亞城華人最早聚居地段,代表了1878年中環大火後香港人猶如火鳳凰的生命力,見證了大瘟疫、日治時期、經濟起飛、人口膨脹、城市擴張等不同階段,承載了各年代各族裔香港人的喜怒哀樂,最終奇蹟地保存下來。
如今市建局為了方便施工甚或多賺幾千呎樓面面積,便連考古發掘也懶得進行,乾脆以安全為由準備拆卸古蹟(試問屹立了百多年的地基遺址為何忽然變得不安全),實在匪夷所思。
其實市建局既屬發展局「領導」,陳茂波只需作出清晰決定,在政府已收回的官地上興建一個「中環晚清民房遺址公園」,不但古蹟遺址得以原址保育,更可把閣麟街、嘉咸街和百子里公園的公共空間串連起來,成為代表中環城市變遷最重要的歷史地標,香港人世世代代都會銘記於心。今天市建局可能因改動商業大廈設計而減少幾億元收入,但將來會有可觀的額外旅遊收益和因環境改善導致周邊物業增值的經濟效益,即使陳局長的會計師頭腦不懂考慮難以金錢計量的文化史價值,也是一盤細水長流的生意。
九龍宋元聖山遺址公園
上月中政府提出加大啟德發展區發展密度,並順帶公布港鐵土瓜灣站附近改劃約1公頃「休憩用地」作為古蹟公園。表面上政府接納了民間團體兩年前提出設立「聖山遺址公園」的建議,但魔鬼在細節中:究竟公園用地是否足夠、古蹟是否原址重置、保育是否依循國際標準,發展局及港鐵尚欠港人研究報告及規劃方案。
須知在興建沙中線土瓜灣站時發現宋元古蹟群,本是香港人值得慶賀的大事,因為上千年前先人遺下的文化遺產,引證了九龍城聖山是自宋朝至今的重要聚落。香港毋須為了政治正確而攀附作「海上絲路重鎮」,這古蹟群本身就是香港特殊地位的本土象徵。
可惜陳茂波2014年4月宣布考古發現的時候,第一期考古範圍239個遺蹟中有238個已被港鐵移走,喪失原址保育的機會。政府隨後開展第二、第三期範圍的考古發掘,在民間團體的緊密監察下才多保留了一些古蹟。隨後政府宣布「階段性的保育方案」,建議對尚未移走的古蹟中的其中7項原址保育,卻對已被移走的古蹟隻字不提。
由於聖山遺蹟的重點是九龍城宋王臺一帶的居民遺址,即分屬不同朝代的古蹟群而非單項文物,如果政府方案保留幾個凋零的古井,等於只見木不見林,史價值恐怕再被糟蹋。上月古蹟辦承認仍有部分用地可能存有考古遺存,說明考古尚未完成,但政府已表示周邊用地撥作發展並且加大密度,究竟陳茂波所謂「建議大部分遺蹟原址保留」之說能否兌現,還是一如兩年前的語言偽術?
《中國文物古保護準則》強調「文物古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對它干預的任何一個錯誤,都是不可挽回的」。如果陳茂波不想愧對歷史,在落任前採納民間意見,為「九龍宋元聖山遺址公園」定下明確清晰的保育範圍和準則,仍然為時未晚。
郵政總局及皇都戲院
保育團體Docomomo International由國際上研究現代建築的專家組成,他們正在密切關注兩棟香港建築物的命運,甚至發出了「文物危急警示」,可惜陳茂波對此近乎零反應。這就是中區郵政總局大樓及北角皇都戲院。
建於1976年的中環郵政總局堪稱是具代表性的簡約現代主義建築,約10年前政府諮詢中環海濱規劃時誤導市民,以為中區再毋須郵政總局設施,所以當時民間少有關注。誰料今年9月民間組織從規劃署擬備的城規會文件中,發現政府有意要求發展商在3號用地內,即現時中環郵政總局對開位置的商廈內興建新郵政設施,完成後便會清拆中環郵政總局。這種安排表面上可加大建築密度以至增加發展商收益,但政府從未考慮拆卸重置對社會和環境代價的損失,陳茂波何必「霸王硬上弓」?
北角皇都戲院的前身是璇宮戲院,建於1952年,建築風格體現了現代主義的簡潔設計,更有香港甚至亞洲僅有的外露式拋物線型混凝土桁架,是目前本港僅餘歷史最長的戰後戲院建築。它見證了港島戰後城市化向東伸延的格局,反映出北角於1950 至1960 年代的「小上海」歷史,所以從建築美學到社會文化都有特殊價值。今年4月18日在古諮會會議上,古蹟辦建議將舊皇都戲院評為三級,旋即引起關注團體詳細審視評級程序,發現多重草率兒戲的漏洞,陳茂波至今未出面糾正,更未提出保育方案。
特首梁振英批評港獨思潮時七情上面,嚴辭要求年輕人正視歷史;但行動最誠實,承載豐富史信息的文化遺產在梁班子手上日益凋零。若說香港下一代的歷史觀支離破碎,誰應負上最大責任?
古蹟凋零語言偽術難逃問責 (黎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