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都有說過,替財叔出版著作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他要求高,曾經有出版社替他把整本著作編好了,最後也不能成功出版。今天手上這本《獅子山精神投資法》能面世,集結了財叔過往的功力,實在難得。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今年書展,一拿上手,發現無序言,感到有點奇怪,按道理財叔相識滿天下,找幾位重量級朋友寫序理應很合理,為何連自序都沒有呢?又是太趕嗎?當時見到財叔與出版社負責人,他們都話太趕,再版有機會再補,哈哈。

回家細讀時,發現原來內裡有一個叫「財自同學錄」的東西,收集了很多以前因為財叔而改變人生的「同學」,財叔過去多年網上分享,搞了一些投資課程,又有一些睇樓團,更有慈善活動,這些「同學」正是參與過那些活動的朋友,說他們的人生被改變了一點也不誇張,看過他們的心路歷程會更清楚。從篇章內,還看到他們不時保持連絡,感情不錯。

在「財自同學錄」裡,每一位都寫寫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非常貼地,是一個個一般香港人的故事,每一位也受財叔影響,對財叔亦有感激之言。最令我有深刻體會的一點,大部份同學不只從財叔身上學習到投資智慧,更會多提及兩件事,一是理財、節儉、生活態度,而第二樣是慈善事業,慈恩基金,不少同學更身體力行跟過慈恩基金跑內地做義工。

這與財叔本身對慈善事業投入有關,當中一位同學提到:「財叔的善心,可能別人認為這是想發財後而立品的行為,但依他所見的是,財叔並不是單純用金錢去支援受惠者,而是身體力行直接參與,資助、計劃、安排、探訪及影響他人。」親力親為,今天有多少個富人能做到呢?

止凡寫閱後感,又是把印象深刻的章節寫出來吧。

其中在一個篇章看到「雲吞麵理論」,財叔會觀察朋友食雲吞麵時的次序,到底是先吃麵再吃雲吞,還是先吃雲吞再吃麵,又或者是一口麵一口麵雲吞地吃。原來這代表了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又或者是生活平衡的取態。財叔一向有對身邊朋友作出此觀察,結論是食雲吞麵的習慣與其生活取態十分相近。我立即回想自己食雲吞麵時的次序,與自己的生活取態比較,感覺又真的頗準確。

另一個故事,書中記錄有一次,財叔想用三十萬買車,但想了又想,在買車與買樓之間爭扎著。若不買車,拿那三十萬元來做首期買樓收租,之後月供二千五,收租五千,每月剩餘千多元,有了這樣的現金流,其實足夠他可以天天搭的士,而且每月還在儲供款本金,再省掉停車場2000元和油錢1000元,一來一回,每月最少多出幾千元。

我又在想,當我買車時,完全沒有想過可以這樣去量化整個事情,最多也只是曾經想過買「搵食車」,又或者是生意人買車可作公司的支出入帳來省稅。但不買車而買樓去製造現金流,令自己的欲望合理地消失,感覺很有趣。

著作內不少得物業投資的章節,亦有很多簡單數字,財叔把每一個買樓操作的計算都很快地寫出來,其中一個同學的賣樓決定計算令我眼前一亮。事源有位同學打算賣出自住樓,主因是見樓市大升,以前168萬買入的一個單位,樓價升至230萬,尚欠銀行80萬(若有機會以260萬賣出),出售後可套現180萬,不少打工仔看到這些數字都感到吸引,很容易想立即賣樓套現。

財叔就很快替他計算一下,當時每月供樓實際利息支出只是千多元,如果出售後,租金支出達一萬元,扣減原來供樓的利息與雜費開支,相差七千多元,即每月立即有七千多元現金流出。從投資的角度看,那套現得來的180萬元現金能否賺得每月七千多元的利潤,簡單計算一下,大約5厘,若能穩賺5厘尚算合理。

可能賣樓其中一個原因是不看好後市,希望賣樓後樓價大跌再買回,但其實往後樓價升跌無人知曉,而且,若當日這位同學真的賣樓,他將非常後悔,因為往後幾年樓市大升,而且銀紙貶值嚴重。

當同學問財叔賣樓好不好,自住樓也好,投資樓也好,財叔第一時間會問他們套現的資金有何用,若只是放在一旁「等運到」,他絕對不建議,這是持有現金與持有資產的分別。尤其自住樓,有住屋成本,以這個現金流的角度看問題,頗新鮮。

一邊看著這本書,一邊看到不同故事主角的奮鬥畫面,幻想著過去幾年他們去睇樓的模樣,幻想著過去幾年他們去銀行申請按揭的情況,十分形象化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