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就像氣象台,天氣一變冷,就會酸痛刺痛報給你知。
彎腰、轉身、連小小活動關節都可以喀喀響,這到底是不是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危害人體健康的三大殺手,骨關節毛病與癌症、心血管疾病並列。尤其現代社會平均壽命增長,退化性關節炎等問題,幾乎人人都逃不過,及早做好關節保養刻不容緩,以免老來飽受疼痛、行動不便之苦。
膝痛、髖關節痛、腕關節痛......,天天面對病人各樣疼痛問題的骨科醫師蔡凱宙表示,關節問題最大宗是在下半身的關節疼痛,包括膝關節、髖關節的疼痛,都會造成行動困難,且越怕痛、越不敢動,問題越嚴重。但是,現在久坐的電腦族或勞力族很多,因此,有手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肩關節等上半身疼痛問題上門求診的病人也不少。
【常見3大關節疼痛毛病】
造成關節疼痛的3大常見病因,分別是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蔡凱宙說,關節疼痛、關節炎的發生原因不同,治療方式也大相逕庭。首要是分析症狀、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以及預防保健、緩解疼痛不適。
◆退化性關節炎
最常見退化性關節炎,關鍵因素便是老化,多發生在膝關節、髖關節等這些平時支撐全身重量的重要關節上。不過,若是關節過度使用、受傷、肥胖、慢性病或缺乏運動的話,也可能會讓退化性關節炎提早發生。一般來說,女性罹患退化性關節炎比男性多,尤其是停經後婦女,因缺乏雌激素保護,罹病機會比同齡男性高。
人體關節內的結締組織軟骨,能讓關節具有彈性、吸收震動及減少摩擦的功能。關節軟骨往往因頻繁使用而會磨損,也可能因老化損失軟骨基質,而軟骨細胞量約在35~40歲以後損耗加速,若再生補充不足,則可能因損傷導致身體啟動發炎機制,進而引發關節炎,出現紅、腫、熱、痛等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免疫性疾病,病人免疫系統對自身組織發動攻擊,破壞製造玻尿酸關節黏膜。身體任何關節都可能被侵犯,也可能多個關節出現症狀,包括腫脹、疼痛及僵硬等,最常出現的是掌指關節、手腕關節近手掌的近端指間關節,常容易左右對稱性關節一起出問題。
類風濕性關節炎很可能出現「晨僵」,早晨起床時僵硬疼痛,極可能超過一小時。也可能感到身體不適、疲勞,有時會發熱,長期的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很可能造成嚴重的關節損傷。女性罹患機率高於男性,各年齡層皆有可能,不過,老年人罹患機率較高。
◆痛風關節炎
痛風關節炎是代謝問題疾病。因體內累積過多尿酸,引起局部關節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多數痛風患者第一次發作在大腳趾,「痛起來要人命」,症狀還可能會出現在腳、膝、腕及手指、手肘等部位。
痛風好發於30歲以上男性,50歲以上是發作高峰期。通常與代謝症候群、高血壓、慢性腎病變,以及攝取過多肉類、海鮮、酒精有關。痛風發作時,病灶正在發炎,如果推拿按摩可能會使疼痛加劇,若真的痛到不行,建議可吃止痛藥暫時緩解,但只有將尿酸降到目標值,才是有效的治療方式。
長期放任痛風反覆發作,極可能讓尿酸結晶在關節慢慢沉積,造成「痛風結石」,導致關節不正常凸出變形,影響美觀,甚至手、腳功能。高尿酸還會影響心血管和腎臟功能,尤其尿酸造成的痛風結石會沉積在腎小管內,影響腎功能,嚴重可能導致洗腎。
【關節復活!對症治療4方法】
酸痛貼布、按摩小物
不同的關節炎,需個別對症治療。一般來說,酸痛藥布、按摩小物都是治標不治本,平時可暫時緩解酸痛,但最終還是要找出病因對症治療,且應維持良好的飲食生活及運動習慣,不再讓關節繼續損傷。
吃葡萄糖胺、玻尿酸注射
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式很多,常見的是吃葡萄糖胺,可補充軟骨基質的原料;而玻尿酸注射也很普遍,是類似潤滑油功用,補充關節軟骨旁黏膜的玻尿酸量。不過,不同患者關節磨損程度不同,葡萄糖胺、注射玻尿酸並不一定有效。
PRP自體免疫療法
近年較新的PRP自體免疫療法,是從患者身上抽出一些血液後,離心出其中的血小板與血清,再注射入受損的關節中。其理論是生長因子,幫助衰老的軟骨細胞新生,抗發炎因子幫助消炎,因臨床使用時間不長,尚需觀察、評估。蔡凱宙觀察自己的病人,若在治療前,便透過飲食、復健,減少關節發炎程度再使用,效果較顯著。
手術治療、置換人工關節
至於手術治療包括軟骨整形術、關節融合術等,還有往往被視為最後手段的置換人工關節,主要是為了減輕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不過,置換關節後,仍須復健並多使用,才能盡快恢復活動能力。
多運動養護關節,避免久坐及過度使用
現代人常久坐、肌肉無力、骨骼歪斜,也是造成關節磨損或提早老化的原因。保養關節,蔡凱宙提醒,除了要避免過度使用、造成損傷外,也應多運動,累積肌肉力量。例如少做長期蹲跪動作,可透過抬腿、快走、太極、騎單車等運動,訓練膝關節週圍的肌肉。開始運動應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時間與量,不要平時不動,有時間運動時就運動過量。
骨骼歪斜是現代人常見毛病,蔡凱宙觀察,不少人姆趾外翻、從腳底板開始就「不正」,建議還是應即時矯正,包括矯正鞋墊矯正姆趾外翻 、訓練腳踝、矯正脊椎關節等。
骨骼細胞與軟骨細胞都需要壓力的刺激,適度運動反而能刺激軟骨細胞,有助於血液循環,可將攝取的玻尿酸、膠原蛋白等物質送到關節。因此,關節疼痛、關節炎患者,仍應適度的運動,例如快走時使用健走杖,兩手拿杖將平時施加給膝蓋、髖關節的壓力,分散至兩手,脊椎也自然挺直,或從事簡易的復健、肌肉訓練運動。
【增強肌力護關節3運動】
蔡凱宙推薦所有的病人、老年人,都可做「扶桌正踏」運動,利用扶桌及重覆踏步,鍛練大腿、腹部的肌肉,可穩定上半身、改善膝蓋不適,強化心肺功能;平時也可多訓練手指手腕關節,做八度音伸展治療及翻掌轉臂動作,緩解指掌關節不適。
◆扶桌正踏運動
動作:
1.將雙手扶在桌面上,雙腿在地面上、與骨盆同寬。
2.雙腿像平時走路一般、原地踏步,力量平均分散於四肢、肩膀。
3.重覆踏步300下,也可以慢慢增加頻率、次數,最好是每天踏1,000下,可分段進行。
◆八度音伸展治療
動作:
1.將手完全展開,像在鋼琴上彈八度音,一次維持15秒鐘。
2.一天做15次,可有效改善腕隧道症候群、指掌關節不適。
◆翻掌轉臂
動作:
1.雙手伸直、右手在左手上、反方向10指交握、大拇指向下。
2.10指交握,雙手向肚子方向轉動,盡力而為,以360度轉動為目標,可換手再做。
【飲食保養 多吃堅果好油】
由於退化性關節炎也與代謝相關,主要是脂肪、肌肉代謝出問題、韌帶萎縮,蔡凱宙認為,應增加肌肉量、改善代謝問題,過重或肥胖者應減重,減少體重對關節的負荷。
「少油不一定完全對」,建議多吃好油,尤其是堅果,推薦飯前吃10顆堅果,盡可能咀嚼超過百次,可刺激酵素分泌、增加飽足感,也能讓大腦有安全感,不會促使身體繼續堆積脂肪。
近年自然醫學界觀察,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麩質過敏相關,台灣飲食西化,越來越多麥製品,也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增加的原因之一,建議應減少或避免吃麥類製品,如對麩質過敏,可多吃Omega-3等好油,也有助改善症狀。
秋天溫度稍降,是痛風的好發季節,蔡凱宙提醒,應注意氣溫變化,尤其是腳部保暖,隨時都穿襪子保暖、少冷風或冷氣直吹。在飲食方面,應多喝水,減少尿酸結晶沉澱,飲食菜肉均衡,宜少吃豆類,避免攝取過多的高普林食物,如海鮮、火鍋高湯、啤酒等。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02期】
關節是身體氣象台?天氣變冷,就酸痛喀喀響?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