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Intel CEO Brian M. Krzanich 提供,當中對融合實境 (Merged Reality) 世界的願景作分享,並深入分析了有關行業的發展趨勢。
在過去幾年間,虛擬實境與增強實境漸成主流。然而,對於目前大多數的虛擬實境和增強實境技術而言,如何融合真實的身體動作、環境以及虛擬的物體、環境和動作,仍然面臨巨大的挑戰。歸根究底,目前的虛擬實境並非真的那麼虛擬。通常,你需要許多復雜的控制裝置、大量傳感器和攝像頭以及手動控制器才可。
但從現在開始,一切有望改變。最新的融合實境(Merged Reality)是借助一整套下一代傳感和數碼化技術,體驗物理和虛擬環境交互的一種全新方式。
融合實境將以極具活力而自然的方式提供虛擬世界的體驗,並讓真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體驗成為現實。
拿起自己的網球拍,雖然身處真實世界的客廳,卻仿佛置身於虛擬的溫布頓球場之中。過去,要實現這樣的場景,你需要在客廳的各個角落安裝高端傳感器以對周圍環境進行掃描。而現在,你可以避免這樣的成本支出與麻煩。你可以盡情地練習揮拍,甚至將手和球拍帶入到虛擬的場地中。向前、向後、向上、向下,向左、向右,你可以自由地朝六個方向大幅揮動球拍。這種虛擬的揮拍方式,減少打到家中設備的情況。
成為終極的樂隊指揮,完全不插電。擺脫線纜的束縛,選擇自己專屬的音樂體驗。一只手彈奏虛擬鋼琴,另一只手演奏大提琴。沒錯,同時彈奏兩種樂器,想必最具天賦的音樂家也無法在真實世界中實現。重新創造周圍的世界。去你未曾去過的地方,置身於你或許永遠不會前往的方向。實現這一切,你無需笨重的控制器,並且雙手也會出現在你的虛擬視界之中。
無需離開辦公室,便可以虛擬的方式參觀西斯廷教堂。從桌子上起身,身臨其境般靜靜地欣賞藝術傑作,向上張望更可獲得更好的視角。這一切都無需進入真實的世界,以及面前或許會讓人痛苦不堪的會議桌。簡單來說,暢游虛擬空間,再不被真實的世界所束縛。
體驗一下在任何地方、從任何視角觀看體育賽事、音樂會或電影。走進球場、球門或加入人群之中,從球員的肩膀上欣賞球員的比賽。與最喜愛的樂隊一起站在台上,從他們的視角感受粉絲的狂熱。自由選擇你最渴望的體驗,並樂在其中。所有這一切,都由你自己主宰。虛擬世界並非必須是虛擬的,也可以很真實。
融合實境讓上述所有成為可能,甚至更多。原因在於,融合實境即將面向開發者和發明者提供五大強化技術:
6 個移動方向:融合實境借助對真實世界的認知,大幅提高了 3D 虛擬空間中的移動自由度。換句話說,由於採用了傳感技術,它將確保你在體驗虛擬世界時不會觸碰到真實世界的東西。
集成追蹤:融合實境減少了對於精良且昂貴的一整套外部傳感器的需求,這些傳感器用於將真實環境轉變成數碼化形態。它將 Intel 實感攝像頭等傳感設備安裝在你的頭盔以及其它智能互聯設備上,這讓虛擬實境、增強實境體驗具備更好的擴散效應、可用性和便攜性。
更自然的操作:融合實境通過即時可用的傳感技術,讓你擺脫目前虛擬實境系統中的控制器和手柄,讓你的雙手進入模擬環境之中,從而更自然地與虛擬環境進行互動或對其進行操作。
擺脫線纜束縛:融合實境消除了線纜,讓你擺脫控制台、控制器的困擾。當然,要求嚴苛的高端游戲玩家特別重視有線系統的低延遲性,因而會繼續選擇有線系統,而這些系統也正在不斷進步與提升之中。但對於其他人而言,他們現在便可以選擇擺脫煩人的線纜,在更大的空間內體驗虛擬世界,不必因為過多的線纜而放棄虛擬實境體驗。
讓真實世界的內容數碼化:融合實境超越了電腦所生成的內容。它實時地將真實世界帶入數碼世界,並利用強大的計算能力重塑數碼世界。絕不僅僅是單一的視角,Intel 的 Replay 360 度技術等技術進步使用了來自一系列攝像頭的編碼視頻和合成算法,從任何位置、各個角度都能將整個游戲場景和場地數碼化,賦予它們更高的互動能力。對於虛擬實境和增強實境而言,這是一項足以改變游戲規則的技術。選擇這樣的體驗,你便能以全新的方式操控真實的世界。
為了提供未來真正的沉浸式計算(Immersiveness)體驗,現時開發者和發明者需要先進的融合實境硬件和軟件。這便是 Intel 選擇與其它科技公司分享技術的原因所在,這其中包括 Intel 實感、Replay 以及同類首款 Alloy 項目頭戴式設備(HMD)。如果有機會擁有所有全新的現實體驗,為什麼還要選擇受到束縛呢?借助更加出色的移動能力、集成跟蹤和高度感應的動作功能,融合實境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工作、娛樂和溝通的方式。
如你所見,無論是增強實境還是虛擬實境,你在所選世界中的自由度取決於如何融合現實與技術,讓你能夠在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間自由穿梭。數碼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的邊界正在快速消逝,它們正在以全新方式進行融合。而將兩個世界的精彩融於一體,這才僅僅是個開始而已。
真假難分!虛擬實境融合真實動作:數碼、真實世界邊界正在快速消逝
https://www.facebook.com/hkit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