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手指甲的動作,不但不好看,同時更會把手部的細菌吃進嘴裡,既不美觀更不衛生!

不過,對於有此習慣的朋友來說,明知咬指甲不對,可偏偏要改善陋習,卻相當不易。

究竟為何會咬指甲的習慣,針對此一問題又該怎麼改善?就讓專業精神科醫生來解說!

愛咬指甲有原因!4因素最常見

精神科醫生表示,經常咬指甲,不但影響觀瞻,同時更有把細菌吃進嘴裡的風險!另外,反覆咬指甲的同時,更可能咬破皮膚,導致甲溝炎等炎症;嚴重甚至還會帶來牙齒或牙齦問題。偏偏有此習慣者,卻往往會在不自覺下重複動作,實在難以控制。

對此,醫生指出,想要了解為何會有咬指甲的習慣,必須得從生理、心理因素探討起。而依據臨床統計,導致咬指甲習慣產生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下列4大因素:

因素1:為了紓解緊張、不安和焦慮的情緒。

因素2:滿足攻擊的動機。因為生氣,但不敢或無法表現,因此,只好轉而對自己下「手」。

因素3:模仿而來,也有可能看到別人這樣子做而學習此行為。

因素4:有些人是因為不喜歡看見指甲超出手指的稜角,強迫的想要把它處理好,手邊又不可能時常有工具可以使用,因此就動「口」了。

 


經常咬指甲,不但影響觀瞻,同時更有把細菌吃進嘴裡的風險!

小四女童頻咬指甲 原來是「分離焦慮」釀禍!

針對上述原因的不同,在治療上,更是大相逕庭!醫生特別分享曾碰過的典型個案,門診曾收治過1位小四女童,被父母及老師發現,近半年來突然出現咬指甲的習慣;經常把指甲咬的歪七扭八,嚴重時甚至可見到皮下紅腫、出血,相當可怕。家長反覆提醒、制止,效果卻十分有限!

在求助無門下,家長只好帶孩子前來就醫。在與父母及女童詳細面談後才發現,女童這半年來有頻繁咬指甲的習慣,其實與爸媽的教養態度,以及環境的變動導致的「分離焦慮」息息相關。

由於,女童的公務員母親在最近獲得一個可以出國進修半年的工作機會,即將離家。再加上平時父母管教不一致,爸爸常扮「黑臉」,對女童管教嚴格;媽媽多溫柔安撫。因此,導致女童害怕媽媽出國後,會失去靠山,以及擔憂見不到母親等不安的情緒下。便造成女童只要一聽到父母討論有關出國的事宜,或是,在課堂中聽到「坐飛機」、「出國」等字眼,就會莫名的不安、心慌,出現「退化型咬指甲」的行為,彷彿襁褓中的嬰兒,透過咬東西來發洩情緒。且隨著時間逼近,媽媽動身在即,症狀更為惡化。

 

指甲咬不停?培養「替代性動作」減緩症狀

在釐清導致女童症狀發生的關鍵因素後,為了改善其咬指甲的不良習慣,除了透過「增加手部及口部的其他替代性動作」,譬如,拿筆寫心情日記、畫抒壓繪本等,以及在緊張、不安時,做腹式呼吸等方式來教導其學會放鬆。


當孩子畫畫完,畫具丟滿地,父母希望孩子能主動收拾時,與其「河東獅吼」、「氣急敗壞」的大呼小叫,不妨試著冷靜下來,「肯定」孩子的繪畫天分...…

 

管教孩子不激動!「三明治表達法」溫和教養

同時,也與女童的父親溝通,讓其學會以「三明治表達法」來教養小孩。也就是在期望教導、糾正孩子某一觀念、習慣前,可以依造下列順序著手,先給予「肯定」,再多加,「提醒」,最後給孩子「鼓勵」。不但能讓出口的語氣,少了責罵感,也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比方說,當孩子畫畫完,畫具丟滿地,父母希望孩子能主動收拾時,與其「河東獅吼」、「氣急敗壞」的大呼小叫,不妨試著冷靜下來,「肯定」孩子的繪畫天分;接著溫和「提醒」,如果沒有把畫具收好,下次想再畫漂亮的畫,如果找不到了怎麼辦?最後,「鼓勵」孩子動手收拾,就是輕鬆達成目地,又不與孩子起衝突的好方式。

 

【醫生小叮嚀】:

除了提出可能導致咬指甲習慣產生的4大原因,以及個案分享外,醫生也提醒,一旦發現孩童有習慣異常時,切勿諱疾忌醫。不妨試著尋求專業身心、精神醫療團隊的協助,從「生理、心理、環境」多面向來協助評估,有助於找出方法改善。


 愛咬手指甲難控制? 精神科醫生:揪出4大因素!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