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7日 《AM 730》 鈺成其事

160707_AM730

前一篇文章提及的九頭鳥,見於中國古代傳說,是若干神話故事的主角。曾經有人報稱見過活著的九頭鳥,但科學家從沒有找到九頭鳥真正存在的證據。

明朝劉基(劉伯溫)撰寫的《郁離子》一書裡,有一篇關於九頭鳥的寓言。故事說孽搖山上有隻九頭鳥,每當牠的一個頭得到食物,其餘八個頭便都來搶奪,吵鬧著互相啄咬,弄得血灑毛飛,九頭皆傷,沒有一個頭可以把食物吞進肚子裡。海鴨看見了,笑他們說:「你們怎麼不想一想,九個嘴巴不管哪一個吃了,還不是吞到同一個肚子裡嗎?有甚麼好爭呢?」

這寓言被改編為童話故事,用來教導小朋友:夥伴之間有著共同的利益,如果互相爭奪,結果誰也沒有好處。

這個寓言所說的道理並不完整。九頭鳥的九個頭爭先恐後固不可取,但如果每個頭都只懂禮讓,哪一個都不肯搶先啄食,結果豈不同樣是甚麼也吃不到?又或者每個頭都在想:「啄食很麻煩,啄了要噬,噬了要嚼,嚼了要嚥;這麼多工夫,讓別的頭去做好了,反正填飽的是同一個肚子。」如果是這樣,九頭鳥最終也要餓死。

要成功吃到東西,九個頭必須分工合作。覓食時,每個頭應該負責觀察自己前面的範圍;那樣,四面八方不管哪個方向有食物,都會有一個頭看到。如果在多個方向同時發現了食物,就要做好協調,不能各個頭一起衝前啄食,導致東拉西扯、互相牽制。哪個頭先吃,其他各頭都要擺好位置,予以配合。

這就需要有領導、有指揮、有紀律,而這是九頭鳥不大可能做到的。九頭鳥即使有腦,也應是分別長在每一個頭顱裡,即是說每個頭都是獨立思考,不能互相溝通,在結構上沒有統一的指揮。

唯一的希望,是各個鳥頭天生有不同的個性,有的進取,有的審慎,於是在覓食時便有不同的行為表現。這些行為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成功的行為模式保留下來,失敗的被揚棄,於是形成了一種集體智慧,每一個頭都學會自覺地做出對集體最有利的動作,保證總有些頭可以吃到食物,身體可以吸取營養,健康發展。

大概由於沒有順利地完成這進化過程,所以九頭鳥便絕種了。

本文由作者授權,從 http://tsingyoksing.hk/ 轉載


 九頭難活(曾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