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國內手機企業、家電企業、互聯網巨頭們合縱連橫的關鍵元年。在Google以32億美元收購Nest帶動下,小米首先啟動了其智能生態平台化戰略,並帶動了華為、魅族、360、TCL等企業的快速跟進。

 

為何在智能家居、物聯網概念炒作十年後,2014年才開始有實質性進展?哪些企業聯手會對未來格局產生影響?筆者近期與行業諸多大佬就此進行對話,以下為主要信息:

 

那些覬覦智能生態平台的企業們

小米+美的+100家硬件公司

在雷軍主導下,小米2014年從一家銷售手機與電視產品的硬件公司,迅速躋身為一家整合硬件+系統+應用+雲計算的生態平台公司。這一年,小米推出了平板、路由器、手環、攝像機、空氣凈化器等一系列硬件產品。

 

雷軍稱,圍繞手機作為核心產品,小米目標打造三層生態鏈:第一層是智能硬件生態鏈(小米計劃投資100家硬件企業);第二層是內容產業生態鏈(請來陳彤,投資優酷和愛奇藝);第三層是雲服務(投資金山和世紀互聯)。除此之外,小米科技2014年12月斥資12.66億元入股美的集團,加快智能家居硬件品類與渠道合作布局。

 

華為榮耀+創維酷開

繼小米之後,華為榮耀是在智能生態平台中跟進最快的企業。榮耀今年也推出了榮耀立方、華為密盒、手環等系列硬件產品,並與創維旗下的酷開電視合作進入智能電視領域。

 

華為榮耀事業部掌門人劉江峰對《壹觀察》透露,榮耀目標是打造完整的智能生態平台,接下來還會推出更多終端品類。華為消費者BG CEO在接受《壹觀察》主持的對話環節中也對此表示,智能生態平台會成為終端行業的競爭方向,與小米不同的是,華為搭建的智能生態平台更為開放,希望與產業鏈共同合作,而不是要求控股或者資本進入。

 

酷派+奇虎360

在歷經多次「緋聞」之後,奇虎360於12月16日宣布向酷派投資4.0905億美元現金成立合資公司,並持有合資公司45%股權。周鴻禕在內部郵件中解釋稱:「要在移動互聯網上把安全做到極致,就必須自己做手機,這樣才能深度介入操作系統底層」,並號召員工「帶上AK47,跟我到南方做手機去!」。

 

不過業內認為,周鴻禕希望深度介入操作系統底層的恐怕不僅僅是安全業務。酷派大神品牌負責人祝芳浩也對《壹觀察》表示:「雙方的合作將包括品牌營銷、電商渠道導流、互聯網運營能力(遊戲聯運、應用商店運營、移動搜索收入等)、生態系統(CoolUI從ROM+UI層面整合位置、視頻、安全等生活服務等」。——也就是說,周鴻禕砸4億美元現金背後,看重的依然是智能生態平台的整合。

 

魅族

在完成引入外部資本、實行公司股份化改制之後,魅族又在智能生態平台上再進一步。2014年12月23日,魅族宣布推出子品牌魅藍,首款產品魅藍note售價999元,直指紅米系列。

 

魅族總裁白永祥對《壹觀察》表示,魅藍並不僅僅是一個手機品牌,而是一個覆蓋包括平板、智能電視、智能路由器、智能手錶等穿戴設備的全終端平台品牌。繼魅藍note之後,魅族將選擇符合魅族戰略布局、與手機結合度較高,同時適合目前魅族體量的品類推向市場。與小米相比,魅族的平台化戰略會更加開放。白永祥向透露,在魅藍向外界透露出平台化戰略後,已有多家企業找到魅族希望進入魅族的智能生態平台。

 

TCL

TCL近年來一直被國內消費者視為傳統家電品牌,但隨著其智能手機業務重返國內市場,這一印象正在改變。

 

TCL通訊首席運營官、中國區總裁王激揚在接受《壹觀察》專訪時表示,TCL目前是全球繼三星之外產品線最全的平台型企業,甚至包括了國內為數不多的液晶面板生產線(華星光電)。針對智能生態平台化的大趨勢,TCL通訊已於2014年10月成立了移動互聯網新興業務中心(MIEBC),打造TCL移動互聯網生態圈的服務平台,最終構建「產品+服務」的新商業模式。

 

王激揚舉例稱,以空氣凈化器為例,智能化不僅僅是做一個APP實現手機與凈化器的網絡連接,而應該包括多個房間智能感知,以及與空調和其他家電的聯動,後台涉及到很多的算法和應用,這將是TCL智能生態平台的優勢和機會。

 

海爾+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與海爾2013年12月9日達成戰略合作,阿里巴巴對海爾投資總額達28.22億元港幣(約合人民幣22.13億元),雙方的合作主要涉及物流和供應鏈管理。引發業界關注的是,阿里巴巴除了海爾旗下日日順物流股份外,還取得了海爾電器2%的股份,而後者是國內目前品類較齊全的家電巨頭企業,並在智能家電與智能家居方面涉獵多年。隨後,阿里巴巴與海爾合作推出了電視盒子與智能電視,採用了阿里巴巴家庭數字娛樂服務,主要包括電視網購(v購物廣場)、雲遊戲、娛樂等特色業務。

 

而據海爾內部人士透露,與阿里巴巴的合作2015年將全面放大,如智能空氣盒子、水盒子、空調、冰箱、熱水器等產品有計劃與阿里巴巴旗下的YunOS打通,實現阿里巴巴+海爾打造的智能生態平台,並可以開放給其他廠商接入。

 

為何炒作十年後終破局?

實際上,無論是智能家電、智能家居,還是物聯網概念,都已炒作了近十年,為何2014年終於出現企業抱團破局?

綜合業內各方大佬的意見,有以下幾個原因:

 

1、缺乏統一標準。智能家電與智能家居概念,之前更多都由傳統家電企業關注和領銜。但家電企業受縛於企業利益格局與傳統觀念,十年來都未達成統一標準,而這一困局如今已被以小米為代表的終端+系統+應用的新型移動互聯網平台公司迅速打破。

 

從商業模式角度講,傳統家電廠商更關註銷售額與產品銷量,而缺乏對用戶售后關係維繫和大數據管理。而小米等新型企業在迅速將用戶擴大至數千萬甚至上億規模后後,通過互聯網將用戶集中和管理起來,按照用戶需求建立鏈接標準和商業模式,這是傳統家電企業所不可能做到的。

 

2、缺乏應用。傳統家電企業的長項是硬件製造,在硬軟結合平台化方面天生就是短板。互聯網企業過去更關注機遇軟件的商業模式創新,對進入傳統硬件製造領域信心不足。而智能手機生態在過去七年內迅速形成了完整的生態系統,隨著硬件、軟件、系統能力的進步,這一生態系統目前正在向智能家電與智能家庭領域滲透。

 

3、終端技術能力革新。十年之前,將具備大數據運算的處理器、顯示屏、儲存設備等置入傳統家電產品都像是天馬行空的概念。而隨著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新型硬件終端普及和競爭快速升級,在硬件技術、體積、能耗、成本等方面目前都已具備了較為成熟的方案。

 

4、高速網絡。無論是2G時代的GSM、CDMA甚至是EDGE,還是3G時代的WCDMA還是EVDO,其實際速率和帶寬都不足以支持外部移動網絡與家庭內部WiFi網絡的高速互聯互通。而4G時代100MB甚至150MB的峰值速率,以及光纖入戶的普及,成為了連接移動網絡與家庭內部網絡的支撐和基本保障。

 

5、應用場景。傳統家電廠商更多糾結基於自身產品的三屏或者多屏互動,實際上對於消費者來說實用性較低,應用場景不夠豐富。而小米通過路由器建立鏈接中心,通過智能手機控制其他硬件、應用、多媒體內容的形勢已打通了一個完整的生態通路場景。而此種通路也引發了華為、魅族、TCL們的快速跟進。

 

從國際市場來看,收購了Nest的Google、推出Homekit的蘋果具備了搭建成功智能生態平台的潛力。不過前者目前很難以商業形態進入中國市場,而後者目前還需要完成與更多家電等產品品類的整合。而中國目前具備了全球最為發達的手機製造企業、家電企業和移動互聯網企業,以及與全球同步4G通訊網絡,完成有能力搶先孵化出一家甚至2-3家智能生態平台企業。

 

如雷軍所言:「移動互聯和智能家居的浪潮已經來了,不變就會死!」那麼,誰能在3-5年時間中搭建一個完整的智能生態平台,來顛覆目前的終端廠商、家電廠商、甚至互聯網巨頭們的現有模式呢?


 改變or死亡?智能生態平台會成下個颱風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