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小孩看病是許多家長的惡夢!

加上錯誤的引導方式讓孩子更害怕看診,專家建議爸媽和孩子好好聊一聊,解開孩子害怕的心結。

你也曾這樣告訴小孩嗎?「打針就像被蚊子叮,一點都不痛??你知道這種「與事實不相符」的話術,不但無法安慰,還可能造成孩子以後就醫的陰影。

醫生觀察,很多小病患曾在醫療過程中產生恐懼,對成年後的身心及人格造成陰影。為了降低孩童看診的恐懼,國際積極推動友善醫療環境,其中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兒童醫療輔導師(Child Life Specialist)。

家長是孩子最重要、最親密的人,如果能在看診過程提供正確的引導,可大幅降低孩子的焦慮及不安全感,讓整個過程更順利。

【四個錯誤引導加深焦慮】

以下提供孩子看診常見的四大狀況及錯誤引導:

錯誤1:告訴孩子打針不痛

沒有孩子會心甘情願接受打針抽血,著重研究孩童心理層面的資深兒醫輔導師說,大人與其說「不痛,就像被蚊子叮一下」,讓孩子打完針後更受挫,不如使用客觀的描述方法,讓小孩先有心理準備,不至於過度恐懼,例如「打針會刺刺痛痛的,有點像被自動鉛筆扎到的感覺」,打完針也不會感覺落差太大。此外,家長可透過分齡的方法,引導孩子了解打針過程。

小學三年級以下的孩子:這個階段孩子的專注力和理解力有限,可透過工具或繪本來解釋打針。例如孩子明天要去打預防針,前一天先進行「角色扮演」,讓孩子當醫師,布偶當病人,從先綁止血帶、拍拍找血管、酒精消毒、扎針到拔針,讓孩子知道打針的過程,並講解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可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孩子:孩子已有一定的成熟度,家長可直接口頭說明打針過程,如果還是拒絕,可使用上述的角色扮演方式,從旁觀察孩子與玩偶之間的模擬過程,如果發現某個階段孩子會特別緊張,可能就是最害怕的環節。例如有的孩子拒絕替玩偶綁止血帶,因為他覺得手會麻、不舒服,家長可針對孩子最抗拒的環節給予適度解釋,讓孩子理解進而接受。

錯誤2:看牙不准動、不要哭,孩子更抗拒

看牙醫必須躺在診療椅上,這個姿勢會讓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再加上孩子要眼睜睜看著各種儀器進入嘴巴,卻看不到究竟要幹麼?許多孩子聽到看牙醫就躲遠遠的。

輔導師建議家長帶孩子去看兒童牙醫,進去後可以先用繪本講解看診過程,降低孩子的焦慮,或是找到讓孩子信任的牙醫師。

另外,治療牙齒過程免不了痛,家長可給予正面回饋。例如拔牙後,父母可以說:「剛才真的很痛,我以前拔牙也很害怕,但你表現得非常好,比我還勇敢。」最好不要用責備或強迫的方式,讓孩子更壓抑恐懼,例如「這根本一點都不痛」「不准哭,給我閉上嘴巴」「你是男生還哭,真丟臉!」

孩子在治療過程中有情緒反應,這是正常現象,家長一味制止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不如給予正面回饋來增強信心。

 

錯誤3:孩子動手術,爸媽比小孩更失控

看著孩子被推進開刀房的那一刻,再堅強的家長都會忐忑不安。一般兒科常見的手術,包含割盲腸、中耳積水放軟管、割包皮與隱睪症等。

輔導師說,孩子動手術,爸媽一定要先冷靜,才能適時穩定軍心。雖然每種手術都很複雜,但家長只需提供「適量」的訊息給孩子,也就是麻醉後的手術內容可完全省略。

建議家長先從醫護人員那邊獲得相關醫療資訊,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要動手術?手術完可以有什麼幫助?

此外,根據臨床經驗,孩子動手術最擔心「麻醉後,會不會從此醒不過來」,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平常喜愛的物品或玩具去醫院,並且請孩子放心,相信麻醉醫師的專業技術,父母和喜愛的物品、玩具會在病房等著孩子清醒。

錯誤4:就醫陰影深,不知該如何破解

部分孩子本身已有不好的就醫經驗,家長可以和孩子好好聊聊,藉此發現最不能接受的環節,或最討厭的經歷,進而解開孩子心裡的結。

因為父母照顧孩子的方法,多半來自自身經歷,但每個人顧慮的點不同。根據多年的輔導經驗,輔導師說,有些孩子其實不怕打針也不怕痛,但討厭父母每次都會把他的眼睛遮住,沒有安全感;有的不喜歡看診台上的燈;有的在治療前一定要聽到醫師先喊一二三,才能安心;還有孩子抱怨:「爸媽每次帶我們去醫院都很緊張,會把我們抱很緊、很不舒服。」

輔導師建議父母找個時間和孩子好好聊天,可能會發現自己從沒想過的答案。

圖文提供/親子天下


 孩子對看醫生有陰影?慎防4大錯誤!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