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 《AM 730》 鈺成其事

160606_AM730.jpg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深受人民愛戴。楚王不信任屈原,把他放逐到江南。屈原眼見朝政腐敗無可救藥,在五月初五投江自盡。人民十分悲痛,為免屈原的屍首被魚吃掉,便造粽子拋入江中餵魚,又划船打鼓驅魚,於是有了紀念屈原的端午節,以及吃粽子划龍船的習俗。

學術界大都認為,這故事是後世杜撰。其實未有屈原,早有端午;吃粽子和划龍船的習俗,最少在屈原出生前數百年便已流行。

另一傳說指端午節是紀念春秋時代的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國人,當官的父親被奸人構陷,和子胥的哥哥一起被楚平王殺害。子胥逃到吳國,輔助吳王闔閭攻打楚國,經五次交戰,吳軍攻進了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其後吳越兩國開戰,吳王闔閭中箭,傷重不治,子夫差繼位。伍子胥指揮吳軍大敗越軍,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主張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反聽信通越奸臣讒言,認定子胥謀反,賜劍叫他自盡。子胥自刎前吩咐家人:「我死後,將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京城東門上,讓我看著越軍入城滅吳。」夫差知道此事,十分氣憤,命人把伍子胥的遺體用皮革裹著拋到錢塘江中。不久吳國果然被越王勾踐所滅,夫差自殺。

伍子胥的屍體是五月初五被拋入江的,所以端午節便成為紀念伍子胥的節日。屈原選擇在端午之日投江,也許是受伍子胥的遭遇所感染:他曾在《九章‧涉江》裡慨嘆:「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後人對伍子胥推崇備至,甚少指責他帶領敵人攻打自己國家的叛逆行為,也沒批評他掘墓鞭屍的野蠻舉動。大概因為楚平王負他一家在先,他的報復表現便被看作孝義的彰顯。

司馬光以吳王起用背叛楚國的伍子胥,在他協助下打敗楚國作為例子,說明「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楚王迫害伍家,把子胥送給吳王,結果楚國被吳國打敗;吳王闔閭任用子胥,憑他輔助發展了霸業;夫差不但棄用子胥,還殺了他,終於亡國。

(完)

本文由作者授權,從 http://tsingyoksing.hk/ 轉載


 端午故事 (曾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