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之前的今日,就是1989年6月4日,北京天安門發生至今仍然令人不能磨滅的事件。當年中國首都北京有大批市民及學生在天安門廣場集會,表達他們對改革、民生、貪污及失業等訴求,結果中國政府把事件定性為「反革命暴亂」,在宣佈戒嚴之後,調動解放軍入城鎮壓,最終引發出死傷人數無法估計的恐怖事件。

六四事件又被稱為天安門事件、八九民運或八九學運,在中國境內就成為不可談及的禁詞,主要稱事件為「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但歐美等國家卻以「天安門廣場抗議(Tiananmen Square protests)」或「天安門廣場屠殺(Tiananmen Square massacre)」來稱此事。

事件起源自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逝世,大批北京市民及學生紛紛到天安門舉行悼念活動,在大學生的主導之下,原本是以悼念為主的活動,轉為向政府表達他們的訴求,包括通貨膨脹、失業、官員貪污、政制改革、新聞與結社自由等,而參與集會的人數亦越來越多,高峰時更多達100萬人聚集於天安門示威。

中國當局雖然曾與學生對話,希望可以和解,惟雙方未能達成共識,其後學生在5月中旬把行動升級,發起絕食,亦促使全國400多個城市加入支持學生的抗議行動,不過這一連串的行動,並未使中國當局妥協,反而激起最高領導人鄧小平以及黨內其他元老最後以武力解決問題的決定。

5月20日,中國政府宣佈北京市實施戒嚴,更從各處調動30萬兵力進入北京,最終引發全球震驚的「天安門事件」。中國當局把學生定性為恐怖份子及反革命分子,於是發出清場令,解放軍多支軍團逐步向留守於天安門的學生進迫。有消息指,當時解放軍用軍車、坦克等衝入人群,亦有士兵用實彈射擊,因此造成大量示威者傷亡,但由於中國當局進行新聞封鎖,包括控制國內媒體、禁止外國記者把照片和採訪影像傳送至國外,因此至今仍未能得到當時的實際死傷數字。

6月4日天安門事件之後,國際社會紛紛譴責中國當局以武力鎮壓示威者,因此很多西方國家決定對華採取經濟制裁和武器禁運等政策。事件亦導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被罷免所有職務,部份支持學生的官員亦受牽連,被處降職甚或免職。當局展開大規模拘捕行動,很多示威民眾和支持者被捕,而其他地區的抗議活動亦同樣遭到鎮壓。許多曾經參與64的民運人士只好選擇逃離家鄉,流亡於海外,時至今日仍然返國無望。

六四事件的發生,令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停下來,直至3年後的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才重新恢復;而原本在80年代逐漸開放的民主政策、人權等政治改革亦從此停滯。雖然,現今的中國與昔日相比已經進步不少,經濟起飛、加入聯合國,在國際社會間有一定的地位,但「1989年6月4日」在中國仍然是極為敏感的話題,當局禁止討論或為當年的死難者舉行悼念活動,但仍有很多人堅持平反六四的信念,只是何時才可得到平反的機會,仍是未知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