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段訪問前行會成員林奮強的youtube,以前都有聽過他整合一些香港的數據,不時話香港黃金五十年就在眼前,今次這影片更完整,亦經過了一些香港的大事故,聽到他提出很多數據與資料,止凡又嘗試總結一下。
這個訪問實在有太多值得分享的論點,亦希望更多香港人知道,我把這些點子歸納為幾個要項,包括香港的優勢、現況、問題所在、林先生的期望。
首先,林先生對香港頗有信心,經常指他研究香港多年,越研究就越發現香港不簡單。過去幾年,全球各地都無好日子過,美國要不停QE、歐洲衰退多年需要行負利率、日圓要貶值三份一、近年中國也保不了八,以上幾個大國加起來佔全球經濟6成,無一個做得好。在這個時候,香港失業率超低,五年間人均收入增加了三份一,這幾年增加了10%的工作。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的香港,把這些數字說出來,全世界都會覺得不可思議。
還有,這5年間,香港減少了五份一的綜援戶,這現象是香港的一大優勢,因為香港有一個很好的精神資本(spiritual capital),即香港人大多很上進,不是迫不得已也不想領綜援。相比外國,很多國民可能已經第三代人領綜援的,而他們不是非常需要國家援助,可能只是計算過,領綜援比工作更化算,最大問題是他們的文化讓他們不自覺有何問題。
另一個香港的優勢我感到很有趣,林先生在計算4小時飛機行程所覆蓋地區的GDP,拿這個數字來比較一個地方的經濟價值。紐約,18萬億美金,原因是4小時機程可以覆蓋大部份美國地方。倫敦,17萬億美金,英國本身的GDP不算多,但4小時可以覆蓋到莫斯科,這令倫敦有這個數字。香港,18萬億美金,因為4小時機程連北京都能到達。而新加坡,只有2萬億美金,很少,主因是4小時機程連澳洲北岸也不到,覆蓋範圍包括鄰近的印尼,人數多,但GDP不高。
從這個數字來看,香港有一個得天獨厚的環境,為何計算4小時機程呢?因為4小時機程對生意人來說是一個day trip,早上飛出去,晚上可以回來,所以企業選總部時多會考慮4小時機程所覆蓋的地方。這令我想起759阿信屋林老闆談過的開舖考慮,他公司有一個資料庫,當有目標地點開舖之前,他都會看看該地點的資料,看看舖的一定距離範圍內有多少民居包圍,人均收入多少。林老闆指他不會在人數太少,又或者人均收入太高的地區開舖,所以半山區等地方不會看到有阿信屋開舖,我想大概也是這樣的考慮吧。
其實,香港還有不少優勢,簡單談過一些之後,香港到底現況如何呢?剛才談及以香港為中心的4小時機程覆蓋範圍的GDP比新加坡多9倍,但為何近年國際金融企業亞洲總部都考慮設於新加坡呢?我們看看這幾年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幾年,香港沒有增加過辦公室,租金不斷增加,中環租金由幾年前的40多元升至160多元,這令國際公司部署退出香港而選擇其他地區。同時間,新加坡好厲害,7年前才剛成立Marina Bay金融區,今天已經有2200萬呎樓面,相等於整個中環區的辦公室樓面,香港在趕客,新加坡就接客,這些機會都是香港雙手奉送他人的。
看看地點,新加坡在亞洲的邊皮位置,還記得新加坡聖淘沙南邊有一個地方寫著「亞洲最南小島」,從地理及4小時機程覆蓋GDP,香港才是亞洲中心地區,國際公司不太可能想將總部設於一個赤道之上的地方,但今天這的確發生了,新加坡成功建出一個金融區來。
另外,香港本土人才不絕,林先生舉例香港理工大學的酒店管理課程是全球排名第二,訪問的主持人還以為「理工」是指美國的「麻省理工」,原來是香港的理工大學。這麼厲害的酒店管理學生畢業之後在香港有機會嗎?
看看過去幾年酒店業的增長,香港過去有7萬間酒店房,未來6年會增加7千間,大約10%,而這些新增的酒店房都是左加右加的劏房酒店。反觀香港的鄰居澳門,過去有3萬5千間酒店房,未來6年增加3萬5千間,即增加一倍,總數將會追上香港,而新增的多是世界級酒店。
這樣的情況下,香港讀書叻的人才,留港卻沒有機會讓他們發揮,他們只好到澳門、前海等地工作,管理人家的世界級酒店。這現象有點像菲律賓,大部份菲律賓女人多會出國工作,例如來港當工人,這令大部份菲律賓家庭都不能一家團聚,這個發展方向對香港絕不是好事。
繼續談現況,一定要講講香港總體GDP,回歸時香港的GDP佔中國兩成,是一個十分舉足輕重的地方,今天如何呢?5年前上海GDP已經超越了香港,4年前新加坡超越了香港,3年前廣州超越了香港,今年天津超越了香港,不久深圳也會超越香港。回歸時,澳門的人均收入是0.4個香港人,今天已經是2.5個香港人了。
香港另一個大問題是醫療,香港的醫院在過去15年來差不多沒有增加過病床。由今日起十多年之後,65歲的長者,估計會由100萬增加至220萬,而65歲以上的長者所需要的照顧資源是65歲以下的6倍,這將會是一個計時炸彈。大家還記得過去的流感所死的人數比沙士還要多,早前流感來襲更令病床非常緊張。
醫療絕對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配套,這就好像個人的健康,就算一個人再有錢、再聰明、再多親戚朋友也好,沒有健康都是徒然。
林先生認為這些問題之所以會產生,核心問題可能在於這幾年的財務配置上。過去5年來,每年的財政預算都估錯數,差不多每年都預計會入不敷支,最後都是有豐厚盈餘,這5年加起來的差額總共比預期多了6000億元。
其實,早知有這6000多億,香港應該多作投資,可能今天的住屋、醫療、商場擠迫等問題都可以一次過解決,可惜過去多年政府每次都「看錯市」,令財務配置過份保守,失去不少寶貴機會。
比如說香港沒有土地,其實可以一早造地,早早造地的話我們其實可以造出足夠的土地。又或者發展地產項目時要有決心,好像西九那塊地皮在15年前已經存在,到今天還在曬太陽。林先生認為,香港人最重要是要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並下定決心去做。
談到近年的民怨,林先生話當年,1945年的時候,香港只有60萬人口,到1951年就跳升至240萬人,6年間人數增加4倍,今天的問題相對當時都不算什麼,但當時香港還是沒有太多怨氣。他記得當時每個人都互相幫助,人人都當自己是難民,早來遲來的都是一樣吧。
本土主義是否可行呢?林先生舉了日本作分析,2007年日本有1億2千多萬,往後每年人口減少百多萬人,預計30年後將會變回8千多萬人,即跟二戰後的人口差不多。來的人少,去的人多,經濟都很難向上。
我認為日本經濟迷失幾十年,除了貨幣問題,人口結構也是一個主要問題,人數少了,人口老化了,這樣的城市怎有活力呢?這也是湯文亮博士在某訪問中的一些見解,這是他不想投資日本物業的原因。
說回香港,如果回歸後不計算新移民,香港「本地人」其實只有620多萬,即今天每7個人需要減去1個人,林先生認為這樣的香港難以維持。香港不應關門,過去173年也沒有這樣的心態,香港關門的話根本生存不了,亦更不要說成為紐約、倫敦。700萬香港人服務700萬香港人亦不是一個好方向,若要幫助各階層,增加上流力,最好是吸引更多外來人,令香港整體富起來。
另一個大問題是人口老化,林先生做過調查,個人消費在退休後會減少7成,由於香港人口結構與日本人口老化現象相似,未來香港GDP由於人口老化將會每年下降1%。老化問題影響最大並非老人家,而是年輕人。他分享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位80後成員指他姐姐多年前結婚擺酒時,計及「人情」埋單算是有賺的,但多年後到他擺酒時,埋單計數竟要蝕本,主因是很多世伯到這位80後擺酒時都退休了,所給予的人情禮金「縮水」了。這故事只是一個消費經濟的縮影,人口老化所影響的是全港經濟,受害者更是「當打」的年青人。
林先生最不想看到的現象,是香港讀書叻的學生,由於留港沒有好機會,都要跑到別的地方去賺錢,要有好醫療的又跑去別的地方,沒有好規劃又迫國際公司的總部設於其他地方,本土主義又令人數越來越少,沒有新人加入令人口老化問題浮現。
他認為近年有很多社會議題的討論,都只從單一個「小格仔」處去想問題,這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從宏觀一點去看問題,而不是在「小格仔」的範圍不停討論,損耗精力。
好像全民退保的議題,問題不應該是3000元是否足夠退休,重點應該是香港問題在哪?例如未來的醫療、長者生活、香港未來、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如何等等,這些宏觀問題未得到解決的話,就算幾十年後每月給你3000元,這足以解決退休問題嗎?
看完影片,本想寫一點點重點,卻寫了這麼大篇幅出來,實在有太多觀點數字值得記錄。以前都有聽過類似數字分析,頗欣賞林奮強先生,可惜又被回佣醜聞令他退出行政會議,有心幹實事的人不一定適合當政客,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