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日本家電巨頭東芝在過去的2015財年中,受到重大會計醜聞引發的大規模重組拖累,東芝2015財年凈虧損4832億日元,約合44億美元,是上財年虧損的十倍以上。
在過去的財政年度中,東芝面臨著銷售下滑、產品價格下降、收購的美國西屋電氣的資產減記等,並且東芝還進行了約1.7萬人的裁員。東芝主要的業務普遍低迷:硬盤與閃存的價格下降、東芝的市場份額沒有起色;筆記本業務競爭力不強,東芝、富士通與VAIO謀求的日本筆記本電腦合併聯盟胎死腹中;而包括西屋電氣等在內的核電廠業務自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起發展嚴重受阻並最終資產減記。
此外,東芝的白色家電業務也已出售給美的,面臨同樣境遇的還有三洋電機,在出售給松下後又分地區轉手出售,在華業務由海爾和長虹瓜分,夕日的高品質進口品牌,今天已經成為國產產品貼牌鍍金的槍。
現在是日本電子產業轉型的陣痛期?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除了東芝外,剛剛被富士康收購的夏普也面臨著15億美元的虧損,郭台銘稱,夏普若想復興,則必須面對裁員和重組。富士康控股的夏普的即將面對至少3000人的裁員——僅在日本地區,而算上全球其他機構裁員會進一步上升。昨天,富士康副總裁戴正吳被任命為夏普新任CEO,這也是夏普一個世紀以來首位外國CEO。
而早先轉型的索尼和松下則在過去的財年中均實現了盈利。索尼依靠軟實力:音樂、影視、遊戲與金融服務等,而松下的四個主要事業部門均盈利。
論利潤,汽車與工業系統部門共產生了1027億日元利潤位居第一,歐洲的高鐵信息系統為松下提供了高額訂單,而電池與汽車駕駛輔助系統等也在汽車換代的檔口上站在了世界前沿;家電部門盈利722億日元居最後一位。在家電方面,松下的策略是淡化利潤率不高、換代慢的傳統、低端白色家電,而將產品的重心放在更有科技感和提升生活品質的小家電上,比如高品質的吹風機等。
不論是索尼還是松下,轉型中都伴隨着營收基本不變,但利潤率大幅上升的現象。轉型追求高端產品,基礎都是本身品牌的素質過硬。某種程度上說,日本的電子產業是中國製造業的信標。早在上世紀80年代,這些製造業的大牌也面對着用山寨和低價快速搶灘國際市場的風潮,但當電器普及、市場減速後迅速轉型為尖端產品,比如計算機等消費電子設備的製造者,並再次面對這些產品完成普及後市場減速的過程——也就是現在這個日本家電行業萎縮的時期。
製造業的轉型也會是下一個時代的開端:對消費者而言,是VR、人工智能等精尖的消費電子設備,對商業和工業而言,是智能和自動化以及更精密的加工製造,陣痛期的日本電子產業會嗅到這些未來方向開始轉型,依然沉浸在增量市場中的中國電子製造業呢?
東芝財年巨虧44億美元,夏普即將裁員,日本電子製造萎縮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