紳士彬彬有禮、淑女儀態萬千,即使面臨感情危機,仍要托著紅酒杯靡爛、提著小手袋優雅著,痛而不苦、哀而不傷,獲眾人大讚他們知書識禮、不教而善。實情為,失戀了,大呼小叫,又能挽回些甚麼?於是,你擁有駕駛執照,可以在馬路上闖蕩,你不愛惜身體,可以在坐駕上抽一支煙,你怕外人看見自己迷離的眼神,可以戴上墨綠眼鏡掩蔽著,你拒絕別人憐愛,但仍可以透過車窗冷眼觀望一切。在這個自我而寧靜的空間,層層煙圈交織成了一張想見的臉。

同樣的動作,男士此舉謂之頹廢,而女士這樣做,則為獨立知性。紐約女唱作人Sharon Van Etten的新專輯《Are We There》,就記載著女性經歷了情傷後,那段虛渡光陰的時候,也反映出歌者失戀後,淡然自哀的情緒。

我經常強調Sharon Van Etten很會從女性角度描寫一段情的淍謝,因為聽眾總是能夠在芸芸歌海中,找到一位男音樂人的作品跟她的專輯稍作對比,教人好奇她的創作靈感是否來自這些男性,創作目的是否為了以女性身份回應他們對愛情的每個申訴。如果上一張《Tramp》的Sharon仿佛背上了「女版Morrissey」的稱號,在結他搖滾的氣勢襯托下向對方作出一個又一個尖酸的提問或表態,那麼以溫婉為主的《Are We There》,則無意中對The National《Trouble Will Find Me》那個失意都市男作出了呼應。不過有趣地,The National的音樂深受Morrissey影響,而樂隊成員之一Aaron Dessner正正是《Tramp》的監製,到《Are We There》,Aaron缺席,Sharon Van Etten的作品反而就流露出陣陣The National的味道。

《Are We There》的溫婉,可見於團隊在鼓點上的運用。〈Taking Chances〉、〈Our Love〉、〈Break Me〉也柔婉得仿如聽九十年代某些流行女歌手的抒情作,用上Synthesizer、藍調化、甚至有少許電子元素,這與上張《Tramp》以木結他主導的編曲相去甚遠。而在〈You Know Me Well〉、〈Every Time the Sun Comes Up〉這些節奏推進上較為積極的歌曲中,Sharon也選擇以仿似Carole King那種Soft Rock的唱腔處理。聽起來會覺得歌者很刻意把本身平淡的旋律再以柔化,令歌中所帶的情感更為隱晦。然而任誰也明白,受情傷,再冷靜的人也會有點激動吧?

在《Are We There》的一片弱勢聲音之中,普遍聽眾也相信〈Your Love Is Killing Me〉才是歌者的心聲:「Break my legs so I won't walk to you / Cut my tongue so I can't talk to you / Burn my skin so I can't feel you / Stab my eyes so I can't see...」一連四句愛之深、傷之切的歌詞,在Sharon Van Etten放任倔強的高唱下,顯得份外殘酷。這樣強悍的歌曲,會否跟專輯中其他作品格格不入?不妨聽聽全程以鋼琴伴奏的〈I Love You But I'm Lost〉,Sharon反覆地唱著「I love you but I'm lost, I love you but I'm lost, I love you but I'm lost, I love you but I'm lost... I love that there’s no cross」你會明白她口中的殘忍是真實的,但都是意氣之話,最心底的一句仍是「I love you」,只是她愛得不知所措,只好把過錯都歸咎於自己。所以《Are We There》本質不是溫婉,而是軟弱,正好是都市人對愛情二三事的美麗錯覺。

 



 https://www.facebook.com/moses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