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台(港台、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 RTHK),在香港的廣播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本港首間廣播機構,亦是本地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獲外界更讚譽為最具公信力的電子傳媒。

廣播方面,電台負責製作多類型的節目,為市民提供資訊、教育、娛樂,本地及國際時事,推動本地文化之外,也為民發聲,提供自由表達意見的渠道。而隨著時代進步及科技發展,港台現時有12個電台頻道,以及3個數碼地面電視頻道,該台亦有製作電視節目,當中包括教育、時事及專題新聞等,並透過其他電視台,以及旗下電視頻道港台電視31播出。其中在70年代製作的經典電視劇集《獅子山下》,以劇集反映出社會的狀況,在當時以這種方式談論社會民生議題,可說是十分大膽,曾惹起政府部門的不滿,但亦奠定了港台獨立自主的編採方針。

香港電台的成立,可追溯至1923年,當時由一班本地的業餘無線電愛好者在民間嘗試作廣播。1928年,當時的港英政府宣佈「政府廣播電台G.O.W.於晚上9時至11時以300米波段進行音樂節目測試。」並於翌日發出新聞稿,指「香港殖民地的廣播節目將由政府電台傳送」;8月17日,政府刊憲,宣布維多利亞山頂發射站的廣播台號為G.O.W.。1929年2月,香港官方電台以獨立台號ZBW作廣播,目的是要區別其他提供無線電服務的電台呼號,並委派郵政總監(Postmaster General)史密夫兼任台長。同年10月8日,香港電台首次於現場直播音樂會,為新播音室啟用而慶祝。

其後的十多年間,電台陸續推出不同的節目,包括現場轉播粵劇演出、播放新聞簡報、成立中文台(ZEK)。1941年香港淪陷,電台台號被更改為「香港放送局(JPHA)」,由英語改為日語廣播,於1945年重光後,ZBW及ZEK台恢復廣播,其後正式命名為「香港廣播電台(Radio Hong Kong)」,以紀念二十周年台慶。

50年代開始,政府把廣播工作改由政府新聞處接管,到了1954年4月,電台脫離政府公共關係處(現稱政府新聞處),並獨立成為一個部門,由廣播處長主管。中文台開始增長廣播時間,由早上7時至午夜,共播17小時。1958年,港台成立30週年。到了60年代,電台作出有多個新項目推出,包括於1961年配以先進音效器,推出新劇種廣播劇《火星人進攻地球》,令聽眾耳目一新;1963年推出中文教育節目,翌年為香港首次參與奧運火炬傳送的過程,作現場直播。位於九龍塘廣播道30號的「廣播大廈」,於1969年4月25日啟用,同年推出新台徽及首播全港第一個電台「烽煙」節目《電話說心聲》。

到了70年代,電台成立「公共事務電視部」,開始製作時事及公共事務節目,並於持牌商營電視台播出。在這個年代中,該台製作出多個膾炙人口的節目,包括《警訊》、《獅子山下》、《小時候》、「十大中文金曲」選舉、《鏗鏘集》及《城市論壇》等等。1976年4月,電台的英文名稱改為「Radio Television Hong Kong」(簡稱 RTHK),而中文名字更改為「香港電台」,易名是為了反映香港電台會增加製作電視節目。

由80年代至今,香港電台仍一直為香港人服務,除提供廣播服務之外,亦有多個高質的電視節目,而今年港台更接替不獲續牌而要「熄機」的亞視頻道,直接播出該台的出品,為本地提供高質素的電視服務。

(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