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夜景是世界知名的美麗景色,除了燈光通明的維港兩岸之外,城市內的大街小巷也有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招牌,亦是香港另一面的美。要令這些燈光發亮,依靠的就是電力。香港有兩間電力公司,上星期本網已談及中電,而今個星期就輪到另一間電力公司「香港電燈」。成立於1989年的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屬港燈電力投資成員之一,負責香港島、鴨脷洲、南丫島以及附近島嶼的供電服務。

港燈的發電設施設置於南丫島上的南丫發電廠,目前的總發電量為3,737兆瓦。據資料顯示,整個發電系統包括有5台350兆瓦燃煤發電機組、3台250兆瓦燃煤發電機組、1台55兆瓦燃氣輪機、4台125兆瓦燃氣輪機、1台335兆瓦聯台循環燃氣輪機組、1台345兆瓦聯合循環燃氣輪機組、1台800千瓦風力發電機組,以及1組1兆瓦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所組成。南丫發電廠全日24小時不間斷地運作,為香港逾57萬客戶提供可靠的電力,而港燈的供電可供性更達至世界級,保持在99.999%,這些都有賴南丫發電廠所提供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

香港是亞洲眾多的城市中,其中一個最早獲得電力的供應,而港燈是世界上其中一間歷史最為悠久的電力公司。1888年,港府為了能讓食水供應到山頂的居民,於是和港燈簽署香港首份電力供應合約,讓抽水揼獲得電力的供應,把水抽上太平山頂。1890年12月1日下午6時,港燈也開始為香港島部份地區供電,當中包括燃亮中環德輔道中的首批用電街燈。

港燈的第一間發電廠是位於灣仔星街和電氣街交界的「灣仔發電廠」,投產初期的發電量為100千瓦,發電廠包括有機組廠房、員工宿舍及辦公大樓。香港首先獲電力供應的地方包括中環及日街、月街、星街、光明街和電氣街一帶,其中日、月、星街的命名是取自於《三字經》裡的「三光」(三纔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以比喻電力帶來光明,而灣仔發電廠於1922年已經停止運作及拆卸。

1910年,西環及較多洋人聚居的太平山頂開始有電力供應,為應付市場增長的需求,港燈在北角炮台山興建第二間發電廠「北角發電廠」,並於1918年開始遂步投產,初時的供電量只有2,500千瓦,由於廠房坐落於北角,因此把街道名為電氣道(Electric Road)及大強街(Power Street)。到了1922年,港燈更開始為行走於港島北部的電車供應電力。在二戰期間,由於燃料缺乏及受到嚴重破壞,北角廠房在1944年停產,直到戰後再經修葺,北角發電廠在1945年10月4再次運作,到了1966年發電廠的總發電量更高達34百萬瓦,直至1978年正式關閉,原址則發展為私人屋苑城市花園。

隨著社會的發展,香港島對電力需求不斷增長,港燈於是在鴨脷洲興建全電腦化的發電廠,而首台發電機組於1968年正式投產,發電量社60兆瓦;而鴨脷洲發電廠於1986年12月正式停產,及後更改建為住宅項目海怡半島。政府於1978年9月正式批准港燈在南丫島菠蘿嘴興建規模更大的發電廠,並分為多期發展。1982年,首台發電機組開始運作投入服務。

(互聯網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