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是一種態度,頒獎是一種態度,連擺奬都是一種態度。

一套電影,沒卡士,沒資金,沒獲得其他獎項提名,但就贏盡人心。頒獎單位受到打壓,但最終仍決定頒獎俾《十年》,這就是一種態度,超越了電影本身!這個獎是為香港人而頒,為的就是表達不畏強權的態度。創作人本身就要有這種無畏的精神。

恐懼,只會令自己綁手綁腳,又何來創作可言!

我不知金像獎頒獎禮主席爾冬陞在頒獎前的一段略帶幽默諷刺的感言,是真的在爆料,還是純屬搞氣氛的創作,但這段說話已表明他作為大會主席的態度。做領袖就應當如此!保護自己的手下,讓佢地發揮自己的能力,難頂的豬頭骨就自己頂。爾冬陞勉勵金像獎頒獎禮工作人員:「我哋最需要恐懼嘅,係恐懼本身!」讓他們努力籌辦好一場good show。而作為主席,即使面對壓力,仍然自己親口宣讀出最佳電影得獎者。

反觀,香港學界、傳媒界、政界、商界、醫學界及眾多界別,很多所謂老闆自己帶頭做太監,自我閹割的同時,更強迫下屬跟着一起做奴才。

至於得獎者,站在台上,不敢居功,這是一種態度。因為這個獎不是頒給他們自己。他們多謝每一個為公義而發聲的香港人,是香港人這股不畏強權的力量,才令電影人繼續勇於創作。

即使是大紅大紫的天王級影帝,獲獎時不忘謙卑,告訴大家自己是來自香港的郭富城,不可丟香港人的假,要繼續用心拍出好電影。是香港這塊土地,有這麼的一班香港人,才造成出這麼一個獨突的舞台,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演藝事業工作者。只要用心去做,拍出好電影,不管成績如何、票房如何,都未至於丟人現眼。至於那些急於向暴政權表忠的所謂電影人,賺了兩個錢便沾沾自喜,不可一世,窮得只剩下錢,就把香港人的臉丟清!

評價一齣電影,當然可以用好多角度:美術、剪接、劇本、特技、動作、燈光、演員水準、導演手法等。然而,電影更原始的目的就是反映人們的內心世界。為何頒獎禮要分地域、分年份?其意義就是在某一地方的人,在某個時空下,想透過電影去表達甚麼心聲?以歷史電影為例,二十年前拍過某電影,二十年後的今日重拍同一題材,其拍攝手法和故事內容可以有很大分別,原因是創作人的心態已有所改變,而這種心態改變,主要受到當時社會的氣氛影響。

電影的威力就是反映一個地方的精神面貌。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選出當年最能反映香港人心態的電影,實屬理所當然。甚麼電影最能反映當地人的心態,自然是本土題材的電影。

本土,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只有立足本土,才可面向國際。別國的人愛看你的電影,不是因為你夾硬扭曲自己,迎合別人的口味,而是因為你用你的態度拍得出你自己的味度,你用你的味度,吸引別人來觀看。

即使沒有外國人來看,至少唔好丟自己人的假。創作就是為了感動人,在戲院播放,在街頭播放,亦能感動上千千萬萬的人。

作者:黃一恒(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電影就是一種態度文:(黃一恒)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