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記者 繆定純/文,虎嗅編輯后發布

北京東四環邊的一幢小樓里,密密麻麻擠滿了近千名員工。它最初是羽毛球館,如今連休息室也被騰出來用作辦公區,這裡的員工通常是兩三個人才能共享一個工位。

一名員工告訴《財經》記者,最近幾個月公司一下子多出不少新部門。「員工數量的增速如同公司的估值一般。」他說。

3月27日,樂視控股創始人、董事長兼CEO賈躍亭宣布,樂視體育已經完成B輪融資,融資額為80億元,B輪投后估值為215億元。一年前,樂視體育A(愛基,凈值,資訊)輪融資完成時估值為8億元人民幣,13個月內估值翻了17倍。

《財經》記者獲悉,參與樂視B輪投資的機構和投資人除了已經公布的海航資本和體奧動力外,中國人壽、中金前海發展基金、建銀資本、新天域資本也參與了此次投資。加上萬達和雲峰基金,樂視體育的背後幾乎聚集了中國互聯網中最頂級的資本玩家。

根據體育垂直媒體懶熊體育披露的樂視體育b輪融資計劃書,樂視體育預計2015年收入5億元,將於2017年提交上市計劃並實現盈利。

樂視體育的故事,只是這個正在爆發的龐大產業的一個縮影。自2014年底國務院出台46號文件《關於加快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來,體育經濟開始成為熱詞。這份文件正式將體育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提出到201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的統計,2015年我國資本在境內、外體育市場的併購量大幅增加,其中金額在1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就有33起,總花銷摺合近400億元人民幣,跟上一年相比,併購筆數增長50%,金額增長2倍以上。此外,我國去年新成立的體育類投資基金規模接近千億元。

作為這一波浪潮中的代表公司,樂視體育一路走來收穫諸多尖叫——儘管不是所有的尖叫都出於讚賞。據了解,樂視體育在2014年營收1.07億元,毛虧損1.39億元;截至2015年11月30日,樂視體育當年營收2.91億元,毛虧損3.84億元,凈虧損5.69億元,預計全年虧損超過6億元。

樂視體育CEO雷振劍曾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體育產業最可能通過互聯網方式進行價值重構,他認為相比于西方賽事版權大多被電視台掌控的狀況,中國恰恰是最為互聯網化,最有可能建立互聯網和體育的新模式。他鼓動創業者,聲稱這是屬於他們的歷史機遇,不能辜負時代。

體育產業爆發,大玩家「各懷心事」

樂視體育原為2012年8月上線的樂視網體育頻道,2014年3月正式拆分為獨立公司,並作為樂視的控股子公司存在。經過近三年發展,樂視體育已經積累了310項版權,同時從一家體育新媒體平台轉向了體育全產業鏈平台。

這條產業鏈布局中,視頻內容平台樂視體育、章魚TV,重金砸下海量體育賽事版權,投資體育產業的鳥巢樂視體育文化產業基金(樂體創投),足球俱樂部北京樂視國安隊,智能硬件如智能單車、無人機,智能場館樂視體育生態中心,體育彩票章魚彩票,體育大數據搜達足球,樂視體育經紀公司、樂視體育海外業務等。

幾乎在樂視體育拆分為獨立公司的同時,阿里巴巴也高調進入體育行業。2014年,馬雲向廣州恆大俱樂部注資12億元,成為恆大的第二大股東。有了資本注入,恆大不僅兩次將亞冠冠軍帶回了中國,更是帶熱了中國足球的市場,版權和球員身價也水漲船高。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新資本入局中國體育的一個開端,阿里無疑起到了先導作用。而在剛剛過去的冬窗期,恆大為引進新球員掏出了3.2億元的轉會費。

2015年9月9日,阿里宣布單獨成立體育集團。2016年伊始,這家公司就接連投資簽約了三家體育公司,分別是體育營銷公司歐迅、票務公司盛開以及德國電競公司wiGE。

激進者還有樂視。在2016年1月25日和27日,樂視體育先後宣布收購足球大數據公司搜達和體育直播平台章魚TV。

阿里體育和樂視體育投資策略上的不同,反映了兩家公司探索互聯網體育經濟思路上的差異。阿里體育CEO張大鍾認為,與阿里巴巴集團「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企業文化相同,阿里體育的目標是打造體育產業的基礎設施平台,「讓中國沒有難做的體育生意」,因此阿里體育現階段的做法更像是打造一個體育營銷平台。

盛開公司CEO馮濤告訴《財經》記者,阿里體育相當於中間樞紐,目的是完成內外之間的呼應——向外,獲得與各類體育公司和機構的合作,在線上為合作方升值;向內,將資源輸送到阿里巴巴相應的業務板塊中,在線下強化阿里巴巴相應板塊的落地功能。盛開是一家體育營銷公司,主要業務目前包括國際級別體育賽事的貴賓接待、賽事運營、品牌代理及媒體權利。

樂視體育的布局則更偏向內容層。經過近三年的積累,樂視體育已經積累了310項賽事版權,據稱每天可以實現超100場的賽事直播,樂視體育副總裁于航表示,樂視體育已成為全球擁有體育賽事資源最多的公司。

另一個不可小覷的玩家是萬達。萬達集團于2015年12月正式成立萬達體育,當時目標是成為全球第一個體育產業收入突破百億美元的企業,註冊資本10億元,旗下擁有瑞士盈方體育傳媒、美國世界鐵人公司等企業。

萬達相比其他玩家表現得更為激進。過去一年裡萬達先後併購體育營銷公司瑞士盈方、入股兩家歐洲足球俱樂部、收購美國世界鐵人公司,光這四筆開銷就花了近150億元人民幣。王健林曾公開對這三項收購進行解釋,說他投資體育產業的原因在於這個行業可以看到源源不斷的現金流入,並且體育還會是越老越值錢的一個行業。

樂視體育CEO雷振劍認為,在經歷瘋狂的買買買之後,萬達已經在體育產業的上游即內容資源上獲得了巨大的話語權。

除了戰略資本,體育產業中的另一個關鍵推動力來自有實力的產業基金。華人文化基金成立於2009年4月,董事長為黎瑞剛,基金規模50億元人民幣;次年華人控股成立,總融資規模逾百億元人民幣。黎瑞剛曾任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總裁及上海第一財經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被稱為中國版「默多克」。

在執掌華人文化之初,黎瑞剛就宣布以千萬級美元投資入股索福德體育。去年5月,體奧動力以80億元的價格擊敗13家對手獲得「中國之隊」各級國字號球隊版權。到了年底,華人文化還聯合中信資本4億美元入股曼城俱樂部大股東城市足球集團,共同持有城市足球集團13%的股份,黎瑞剛則成為了城市足球集團七名董事會成員之一。

微影時代CEO林寧告訴《財經》記者,黎瑞剛布局中超意在推石頭下山。華人文化基金是微影時代的投資方之一。

「當中超的版權推到這個價格的時候,整個中超球隊都增值了,中超球隊就可以融到更多的錢,進行更好的資源互換,就會造成比賽更好看,觀眾就會更多,觀眾進來了以後商業價值都會起來。」林寧說。

除了搶佔賽事版權以外,這些中國財閥還正在嘗試一種更具競爭力的做法——即投資擁有電視產業鏈前端以及上游的體育競賽產業(例如足球俱樂部),意圖成為世界範圍內的體育媒體規則制定者。

一位資本界投資人士告訴《財經》記者,中國體育產業市場化進程剛剛開始,越早進入,就越有可能在未來佔據有利地位,這是一種典型的卡位邏輯。

上海東方籃球俱樂部董事長姚明對體育產業迅速釋放巨大動力的解釋是:此前體育行業是依靠國家 「獨輪驅動」,現在則是靠政府、社會、市場、大眾等共同推動的「四輪驅動」。

這股資本熱潮給中國體育產業帶來了史無前例的變化。正是由於眾多土豪加入,這個冬窗期中超才有機會迎來馬丁內斯、特謝拉這樣的足壇巨星。據外國媒體報道,中超在冬窗期引援總價高達2.6億歐元,高於英超的2.47億歐元,可以說中超現在有實力從歐洲帶走任何一名球員。

變現難題依舊難解

在過去,中國體育產業80%的消費拉動都來自於鞋帽銷售,「看的人多,玩的人少」的問題一直未被解決。互聯網公司能改變這一切嗎?

與內容產業類似,在體育產業鏈上,上游是賽事版權,中間是媒體和社區,下游則屬於消費品和健身場所。因而對於這批新崛起的互聯網體育平台公司而言,版權即流量,它們渴望複製西方賽事媒體ESPN(1979年9月7日成立,全球最大的體育電視網,目前市值超過500億美元)的崛起路徑,即通過引入優質的版權資源來圈住用戶。

對比美國體育產業,年產值為4410億美元,約占美國GDP的3%,體育產業收入構成中,大眾體育健身服務業(包括體育設施的建設和參加各類體育俱樂部的活動、體育旅遊活動等)占整個體育產業的32%,體育用品生產業佔到30%,體育觀看業(包括門票收入、體育比賽標誌權和紀念品的銷售,電視轉播費、廣告和公司贊助)接近體育產業的25%。

中國的數據是,2014年體育產業的產值為3136億元(約500億美元),所占GDP的比重為0.6%,其中80%的產值由體育用品貢獻。

迎來市場化后,中國體育賽事爭奪正處在最混亂、也是最精彩的時刻。2015年,各大公司爭奪體育賽事版權成為中國體育產業紅火的直接體現。萬達、阿里、騰訊、樂視體育、PPTV瓜分了已經或者將要進入中國市場的優質賽事資源。西甲甚至為賽事購買方PPTV第一體育的球迷們修改了開球時間。

以中超版權為例,黎瑞剛控股的體奧動力于2015年9月25日以80億元的天價買下了中超2016年至2020年轉播權,年均16億元的轉播費用,是之前一個賽季8000萬元轉播費的20倍。在公布之初,這個數字令業內咋舌。PPTV體育前副總經理董礫解釋稱,由於體育賽事存在「二八法」,即20%賽事享受着80%的關注度,所以如中超這樣的頭部版權,各家都會選擇將資源大幅傾斜。

即便是在80億元的高價之下,樂視體育依然勇當「接盤俠」。樂視體育此次斥資27億元從體奧動力手裡獲得中超兩個賽季獨家轉播權,同時,雙方還將共同開發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個賽季的中超媒體權益。然而對於這些豪爽的買家而言,重金購買之後的變現,至今依舊是個懸而未決的難題。

據公開信息推算,2015年,樂視體育在大陸地區純賽事版權上的花銷為5億-6億元人民幣。樂視香港天價購得未來三年英超版權,樂視體育CEO雷振劍透露,購買價「不是盛傳的4億美元,但肯定不止2億美元」。但是,樂視體育2015年收入只有3億多元人民幣。

阿里體育CEO張大鍾則直接抨擊這種圈版權的平台邏輯,他認為買版權只是把傳統的體育模式互聯網化而已,真正的版權應該由自己創造。他以NBA為例,50年前NBA只是一個私人組織,如今卻成為了世界上關注度最高和商業最大的賽事之一,原因就在於組織者對於該賽事的精心開發和運作。

董礫認為,如果僅以傳統視頻網站的邏輯來衡量體育賽事版權,一切都不值得。視頻網站最主要的盈利模式是廣告,根本不可能收回成本。但體育受眾的高黏性,尤其是頂級賽事,受眾忠誠度非常高,版權已經不再僅僅是播放一下那麼簡單。

就目前而言,類似樂視體育、PPTV體育這類體育公司,都希望通過版權賽事,帶動賽事周邊的售賣。其中,樂視體育通過樂視商城及LePar體驗店、PPTV體育通過蘇寧的全渠道銷售。

據雷振劍介紹,樂視體育目前也正在嘗試自主賽事的開發和體育藝人經濟的運營,樂視體育意圖借此從賽事轉播平台轉型成為賽事開發商和運營方。以國際冠軍杯為例,樂視體育首次將虛擬現實和360度全景技術引入到賽事直播中,並且從商業來看,贊助總收入超過3000萬元,實現了微利。雷振劍稱,這隻是開始。

在關於變現方式的探索上,黎瑞剛提出了付費模式。他告訴《財經》記者,移動端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已有付費習慣。付費內容中,體育賽事會是優先選項,因其具有直播特點,回放價值不如直播價值。一位業內人士評價,體奧動力和體育的交叉入股保證了中超版權的相對壟斷,也因此獲得付費直播的基礎。

虎撲體育和動域資本的創始人程杭認為,對於平台型的互聯網體育公司而言,從廣告收益上獲得收入顯然還不夠,其終極目的都是將體育賽事的觀看者變成參與者,從而在這一部分人群中攫取到源源不斷的利潤。虎撲是一家成立11年的體育專業社區,它們也在尋找自己的機會。

程杭認為,在賽事版權之外,必須解決中國運動人群日益增長的運動消費需求,創業公司的機會正在於此。

他告訴《財經》記者,平常跑步、健身和其他項目的運動人群,缺的是培訓方法、場地、運動營養品、運動裝備,甚至是運動保險這樣的軟性服務等等。「整個市場缺的是專業的團隊和公司,為他們提供好的服務。」

程杭說,這兩年大量湧入的資本,集中在了體育產業鏈的頂端,例如聘請名帥、簽約大牌球員等,這確實讓中國的聯賽在短時間內有了飛速的進步。但長遠來看,中國體育不光需要資本的進入,更需要資本在整個產業鏈之中流動起來,才能真正帶動產業的發展。

據了解,樂視體育原來規劃通過新股發行融資30億元,占融資后總股本的約18%。如今,樂視體育的融資超出之前預計的2.67倍。這意味着樂視體育付出了額外代價。

據騰訊科技披露,樂視體育和股東簽署了對賭協議。公司原股東(樂樂互動、北京鵬翼、樂視網)共同承諾,樂視體育必須在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投資方認可的上市工作。否則,原股東將在投資方(並由各投資方分別單獨決定)發出書面回購要求后的兩個月內,按照「全部投資款+12%/年(單利)計算的最低收益」,以現金形式收購投資方所持有的樂視體育公司全部股權並支付全部對價。

留給樂視體育的時間是有限的。


 變現難題 對賭協議 體育產業的盛世陰影:揭秘樂視體育估值215億元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