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1/只要有方向,不要有目標

當我們在討論如何教養孩子之前,一定得先好好的、很誠實的、很虔誠的先面對另一個關鍵的問題:「為什麼要生孩子?」不管生孩子或養孩子都是非常辛苦,甚至是血本無回的巨大投資,所以,為什麼要生孩子?

我相信沒有太多人能夠明確回答這個問題。最可能的答案是:「生而為人,離不開社會。社會上大多數人都這樣做,所以我也就照著做了。」這就對了,因為大多數人都這樣做。這是多麼令人無奈和失望的答案。因為,我已經可以想像,當這孩子出生之後,你也只能採取和大家都相同的方式教養自己的孩子,不太會有自己「獨特」的教養方式。

不過你也別怨怪自己沒有什麼「獨特」的教養方式,因為你自己不也是「被動」的被生出來的?「被動」的被教養長大?要怨怪也要怨怪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一直沒有向你說清楚一件事情,當初他們為什麼要把你生下來?

所以我一向主張,先想清楚自己的出生、過去、現在和未來,然後再決定要不要生孩子?然後,你自然就比較可能擁有自己「獨特」的教養方式了。至少你有了「大約的方向」。只是方向而已,千萬不要有既定「目標」,那也許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觀念2/把你的期待排列順序

大約的方向。沒有錯,就是這樣的五個字。你是期待一個快樂的孩子?一個勇敢的孩子?一個孝順的孩子?一個聰明的孩子?一個有擔當負責任的孩子?一個未來有成就很成功的孩子?一個將來可以陪伴你的孩子?一個有道德勇氣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孩子?一個有信心、自在從容的孩子?一個很懂生活品味的孩子?一口氣說了十種大約的方向,其實再說下去,可以有二十個、三十個、四十個。

真的,為人父母如果對孩子沒有期待那是天大的謊言。你連買一檔股票或基金,或是用台幣兌換了一筆美元或歐元都會常常注意它們的漲漲跌跌了,何況是「投資」一個孩子?

你要不要試著把我隨意列出來的十種期待列出一個順序來,一定要很誠實、認真的,不要連自己都欺騙了的列出來,像要去菜巿場買菜一樣的把要購買的菜照著必要性排列。如果你說你其實並沒有太多期待,只希望他們平安長大成人,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你花費那麼大的力氣和決心,只是希望這個被你「製造」出來的人類「平安長大」。地球上的人類已經多到快要失控了,並不差你們的這一個人類。至少你可以大方承認,你很自私的希望自己的遺傳密碼得到傳承和延續,你在另一個人身上看到了一半或更多的自己。

承認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或是為了家族,而不是為了孩子。你不會為了實驗看看自己的教養方式好不好而生孩子,所以你不能輕言你為孩子做了多大的犧牲,一切都因為愛,一切都是為了他們。如果你有這樣的委屈,那就會深陷痛苦深淵。你得先掙脫出來,我們再往下談。畢竟孩子是被你們生出來的,你們並沒有得到他們的同意。

觀念3/不切實際的期待

是的,你可以列出十個、二十個,甚至一百個期待,因為你為人父母,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但是我想提醒你,為人父母並不表示你有權力強迫孩子照著你的期待長大,但是你卻有責任陪伴他們長大,進入社會之後成為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一分子,至少,不要是一個人渣、寄生蟲,或者廢柴。

我這樣的思考是從未來的社會將是一個利他、重視公共事務的公民社會,一個自私自利、自掃門前雪的人將被眾人唾棄。未來的社會也將看穿舊時代中盲目崇拜那些用非法、不當手段獲得名利的成功者,未來社會將重新定義所謂的成功者和價值,應該是個人對整體社會的貢獻,而不是個人名利的累積,而這樣的價值重新定義的趨勢已經在我們的社會啟動了。

所以如果要我試著將上面所列舉的十個期待排列順序,我的期待順序是具有道德勇氣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有擔當負責任、有信心自在從容、快樂、勇敢、懂得生活品味。另外兩個期待比較不切實際,那就是聰明和孝順。

因為聰明有很多種解釋,通常我們都習慣用進入學校之後的學業成績來判斷,太多的事實證明那只是人類智慧中的某些能力,父母親如果是期待這一項,並且透過各種方式達到目標,是不切實際並且給自己帶來痛苦的開始。

關於孝順,其實是最不必期待的,因為傳統文化中的孝順帶著強烈教化和教條意味,生而為人,和父母親之間的情感是天地間最自然的,也隨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有所不同。

觀念4/期待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最近有位朋友在替我整理一些舊資料時,發現我的爸爸在一本他替我親手製作的作文簿上寫的一篇前言,標題是「我的期望,哀求」。那本作文簿是我小學畢業剛剛考完台北市立初中聯考之後,正要迎接快樂暑假的美好時光前夕爸爸送給我的「禮物」。文章大意是指責我這次大考沒有考好,使他在辦公室裡很羨慕別人的孩子考高分。

他「哀求」我要深切反省、痛改前非。他指定了我暑假每天和每週要做的功課。幾天之後聯考放榜,我上了第一志願的萬華初中。爸爸過早的悲哀、憂心和對孩子考壞的恐懼一直如影隨形的跟著我,使我成為一個極度自卑、極度討厭自己的青少年。

當時我的朋友正在為我一本關於親子之間互動的書做封面和美術設計,他一眼就挑中了我爸爸在那本作文簿上用鋼筆寫下的那六個字:「我的期望,哀求。」他把這六個字加上「爸爸」這兩個字放在書的封面,彷彿道盡了華人社會中父母對子女的殷殷期待,熱烈又憂鬱,給予孩子們不可承受和消化的包袱,壓得孩子們快要窒息。

事隔半個世紀,我望著爸爸那樣娟秀、挺拔的字,有一種難以述說的情緒。這樣一個憤怒悲傷和缺乏安全感的男人,用他「自以為是」的方式「用力」的教養著他的孩子們,他自己常常充滿犧牲感和委屈感,也使得孩子們在充滿內咎和自責的心情下長大,對於孩子在人格上造成扭曲。

其實父母親對孩子的期待是不必言說和書寫的。隨時隨地的讚美和責罵,或是父母親之間不經意的聊天,其實是不斷放送著、強化著父母親對孩子的期待。對於孩子有所期待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要檢視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切不切實際,最好也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父母親本身先完成對孩子的那個期待,孩子自然就被父母親影響,甚至鼓舞了。

戰後世代已經為人父母,甚至為人阿公、阿媽們,如何調整自己教育兒孫的心態,是初老階段最重要的功課之一。而我自己仍然在學習中。

本文出自麥田出版《人生,不能甚麼都要》

圖文提供/麥田出版


 讓孩子活出自己!小野授4教養觀念

 https://www.facebook.com/top1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