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一直面對雙非兒童帶來的問題,雖然當局在2013年已停止接收雙非孕婦,禁止他們來港產子,但仍有大批居於內地的單、雙非嬰兒,隨著年紀漸長,步入讀書的適齡階段,本港因而出現跨境學童的問題,亦困擾著不少中港家庭。內地傳媒《南方都市報》於今日(29日)刊出一篇雙非家長的訪問,提及子女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跨境上學,在上學的路途又有學生被水貨客利用,把貨物強行放入書包。由於沒有戶籍,加上內地私學的學費貴而學額又少,雙非兒童想回內地讀書也很困難,有家長更直言「去香港生孩子,說實話我現在很後悔。」

該篇專題訪問又引述了內地的官方數據,指多年間單非及雙非的嬰兒數目超過20萬人,單計由深圳跨境到香港上學的學童,在去年已有3萬人之多,而高峰期將會在今年至2018年出現。據估計,屆時符合到港升學資格的雙非嬰兒人數,會急升到6.5萬至8.5萬人。雖然有很多內地家長認為本港的教育制度優於內地,所以才選擇讓子女來香港讀書,但在報導所訪問的內地家長表示,對於上學的情況感到苦不堪言。

其中有一名化名「曾娜」、居於深圳的媽媽,於2007年就花了4萬元讓女兒成為香港人,但如今每天都要用5小時在上學的交通上;若不跨境的話,就只能選擇內地的私立學校,惟學費高昂,他們一家難以負擔。家住布吉的劉女士表示,其女兒在本港入讀幼稚園的下午校,但每天都同樣要用5小時,花在過關及坐車來回,而午餐也只能在關口吃餅乾,劉女士除擔心女兒發育不良外,更擔心來回路上的安全問題;她說,曾有朋友小孩被水貨客利用,把東西塞入書包內帶過關。另一名雙非家長直言,其來港讀書的幼子因學習是用繁體字及英語,而在內地上學的姐姐因此未能幫忙教導功課,家中亦沒有人講廣東話,校方多次提醒她,其子的溝通能力與香港學生有差距。

多名接受訪問的家長都表示,希望內地設立「返回機制」,讓他們的子女可回內地入讀公立學校,甚至願意放棄港人的身份。深圳市市政協委員陳昳茹於兩會舉行期間,提出把港澳籍學童納入公辦學校教育的議案,認為現時單雙非家庭的最大難題就是上學及入學。陳昳茹又擔心雙非兒童一方面難以融入港澳社會,另一方面又不可能恢復內地人的身份,長此下去會引起更多的社會問題。深圳市教育局於上週回覆,稱現時已對雙非兒童入學的問題進行相關研究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