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科學的定義上,表皮生長因子的英文名是 Epidermal Growth Factor,簡寫 EGF,於1962年由美國生物化學家Stanley Cohen於小鼠的頜下腺中首次發現的一種小分子多肽,那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表皮生長因子。於1975年,從人尿中萃取出人表皮生長因子 (Human EGF) ,這些有關表皮生長因子的發現和研究讓Stanley Cohen在1986年贏得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表皮生長因子是一個多肽,其中含有53個氨基酸和三個鏈內二硫鍵。表皮生長因子是一種生長因子的其中一種,在調節細胞生長、增殖、分裂方面,生長因子發揮了重要作用。
核磁共振下的小鼠表皮生長因子結構 (添加上彩虹色以便觀察)
表皮生長因子的作用機理
單獨的表皮生長因子是不能發揮作用的,它必需要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 receptor) 結合,才可以發揮其作用。幸好,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存在於人體絕大部份的組織中,只有造血系統沒有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所以,絕大部份的人體,包括皮膚,都可以接受表皮生長因子。
當表皮生長因子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結合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會變得活躍化,從而增加細胞內的鈣離子的濃度。當細胞內的鈣離子的濃度上升,糖分、蛋白質、RNA 和 DNA 的合成作用都會展開並加速。當糖分、蛋白質、RNA 和 DNA的數量達到一個水平,細胞便會進行有絲分裂,活性細胞的數量會增加。
同時,表皮生長因子對細胞衰老過程中,都有著影響。有研究指出,表皮生長因子對衰老細胞的蛋白酶有著一定程度的阻抑作用,換言之,它可以減慢衰老細胞中蛋白質的流失。
研究指出,人類的身體是可以自行生產表皮生長因子的。頜下腺是主要的生產部位。另外,人的十二指腸粘膜、乳腺、生殖器官等都可以產生表皮生長因子。
表皮生長因子的功用
由於表皮生長因子可以促進細胞分裂和細胞內重要元素的增新,因此它有著很廣泛的作用。
在醫學上,表皮生長因子最常被使用的是促進傷口的癒合,再配合常規的傷口處理,讓不同程度的創傷均有著不同程度的加速癒合,減短病人的住院或休養的時間。表皮生長因子還可應用於對人體牙齦上皮的細胞促增殖作用,為防止牙周炎提供新的治療方案。
在化妝品工業上,表皮生長因子可以促進細胞內重要元素的合成,更可刺激細胞分裂和保護衰老細胞內的蛋白質,對抗皺紋及抗衰老有幫助。
表皮生長因子的來源
雖然很多動植物都會生產表皮生長因子,但這些分子在自然界的存在是很少量的,透過提煉和淨化以應付商業上的需要並不可行,所以早年很少化妝品配方含有表皮生長因子,供應很少,而且成本很高。
微生物系統量產是近年表皮生長因子更多被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透過改造大腸桿菌的基因,大腸桿菌會生產出表皮生長因子。
現在,市面上的表皮生長因子大多數都是通過這個方法生產。
表皮生長因子的可能潛在危險
有研究指出,經常使用表皮生長因子會增加癌症的機會;也有研究指,如果應用過多的表皮生長因子於皮膚細胞上,細胞的新陳代謝會過度加快,引致細胞快速衰老甚至死亡。
可能表皮生長因子的產品推出市場的時間尚短,到目前為止歐盟消費產品科學委員會及美國化妝品成分審查委員會都沒有就表皮生長因子發表報告或建議。相信表皮生長因子的安全問題(特別是長期使用的潛在危機)要等待更多專家的努力研究及報告,才可以有進一步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