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被視為中國南大門由來已久,一方面是外資企業進入內地投資的第一站橋頭堡,改革以來更肩負內地企業走出國門到海外發展的踏腳石,在2003年中港達成自由行開始,每年到訪香港旅遊購物人數增速更加驚人。據說2014年訪港遊客共六千多萬人次,當中內地旅客達四千七百萬人次,共佔遊客總數約78%,而且內地經濟一直增長良好,故內地訪港客的消費能力名列第一,這些年為香港帶來豐厚的經濟好處。然而,有利也有弊,訪客多刺激遊客區舗租上升至天價之外,也推升了全港各地區商店租金,令民生百物價格不斷上升,致普羅小市民叫苦連天,加深排外情緒。
另一方面,許多進行中的大型基建及土地拓展計劃卻不斷在立法議會遭到拉布拖延,亦有市民提出司法覆核令竣工期不斷延後甚至癱瘓施工,市區最終因為擴展進度滯後致旺區人流插針不下。
長期積累的民怨,為複雜的政治角力添加新力量,本土派萌發及發起社會運動,號召打擊水貨客以減少對本地正常民生的滋擾,並引致不少原本計劃來港消閒購物的旅客改寫行程,結果令本港零售業生意一落千丈,迎來香港13年來最差的零售業寒冬。
香港不稀罕零售業蓬勃,卻沒有條件恢復製造業,和缺乏土地可用分不開。而祇在一河之隔的深圳市,同樣面對土地供不應求的困擾,過去曾有深港同城化共謀發展的構想,現在很明顯基於政治問題已經冷卻下來。
取而代之的替代方案,顯然已經悄悄展開,深圳地鐵接駁東莞地鐵在2014年底已經動工,預計在2019年可以通車。屆時深莞兩地交通將大幅改善,東莞居民可以乘搭地鐵往深圳上班,做管理崗位的深圳居民也因地鐵之利可以每日往東莞的廠房巡視或開會,晚上回到深圳的家休息。這樣的光景情節,恍惚從前專家形容香港是迎客的櫥窗門店,而東莞是製造生產的廠房基地,現在東莞的角色維持不變,但深圳卻當上了櫥窗門店的功能了。深圳土地不足也同時得到滿意的解決!
值得港人深思的是,若深圳成功進一步分流香港作為內地櫥窗的功能,對香港經濟發展和土地價值,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富山地產有限公司
行政總裁
柯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