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主義的辯論,絕非新鮮事,古已有之。在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曾經有過這麼的一段往事。

秦國有一個著名的大臣叫李斯,他甚至比歷代秦國君王更出名。他向嬴政獻上攻滅六國之計,令秦國變得更強大,最終滅掉六國,一統江湖,創下萬世功業。但好多人都忘記,李斯當初只係一個新移民。

話說李斯本為楚國人,在上蔡郡裡當個小文員。某日李斯係Office做做下野,人有三急要上茅廁,看到茅廁內有老鼠在偷吃很髒的食物,每逢見到有人或狗經過,老鼠都會嚇一驚而逃走。其後李斯走到糧倉,看到老鼠優柔自在地進食堆積如山的糧食,有人經過都不害怕,好巴閉!

出生地無得揀

李斯看到前後兩個地方老鼠的差別,不禁想起自己的身世:「居於差的環境,點都無出息。活在好的環境,食好著好之餘,更有出頭的機會。係邊度出世,我無得揀,但我可以自己決定居住地點。條命係我自己架!我要移民,我去適合我的國家發展。」

李斯果然係一個有上進心的年青人,移民之前,先裝備好自己,於是投奔大學問家荀子門下,學習帝王治天下之道理。在學習期間,他不斷收風,靜觀天下大局,看看邊個國家適合去發展。李斯首先排除自己的祖國楚國,他深知楚國已日益衰敗,而當時的腦細楚考烈王亦非明主,跟佢搵食無前途,所以李斯決心要移民他國。李斯觀察其餘六國,睇來睇去,都只有秦國最睇得上眼,認為只有秦國的一套價值觀,才能讓他振翅高飛,一展抱負,實現理想。一畢業,李斯立即向老師荀子辭行,說:「現在秦王想吞併各國,稱帝治理天下,這正是布衣出身的政治活動家和遊說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負的好時機。感謝老師悉心的栽培,現學生決定投奔於秦國,就此拜別,望老師珍重!」

新移民認同本國價值觀

由此可見,李斯確實是因為認同秦國的價值觀而移民秦國的。李斯初到秦國,先拜見丞相呂不韋,並獲得面試機會。Interview期間,李斯充分表現出他的學識,以及為秦國服務的熱誠,呂不韋非常喜歡,留李斯在身邊,任命他做私人助理(郎官),時常跟出跟入。李斯亦因此有機會直接面見秦王,游說秦王。李斯向秦王嬴政說:「大王,如今諸侯服從秦國就如同郡縣服從朝廷一樣。以秦國的強大,大王的賢明,就象掃除灶上的灰塵一樣,足以掃平諸侯,成就帝業,使天下統一,這是萬世難逢的一個最好時機!」李斯跟秦王嬴政果然理念一致,李斯三言兩語,已說到秦王心坎處。秦王早就暗有掃滅六國的念頭,但無人夠膽跟秦王提起。秦王覺得一大班在秦國土生土長的臣子實在無用,個個食飽飯就滿足,沒有一個懂得為秦國謀劃更美好將來,正一「秦豬」!反而只得李斯這個新移民,真心為秦國赴湯蹈火,出力為秦國爭功立業。秦王越諗越嬲,覺得土生土長的「秦豬」實在靠唔住,一定要重用有才幹的新移民,於是任命李斯為幕僚(長史),繼而晉升為「客卿」。

「客卿」算是秦人嗎?

李斯做到「客卿」這個職位,有點意思,開始進入正題,涉及本土主義的爭議。問題來了:做到「客卿」的李斯,算得上是秦國人嗎?

要解答這難題,先而拆解「客卿」這個名銜。先講「卿」,點都好,做到卿就是大官,位列仙班。古代有「三公九卿」,通通都係大官。「公」可喻作香港的司長級官員,而「卿」可喻作香港的局長級官員。只是比喻,未必全對。總之李斯做到「卿」,就係秦國大官,係名人。李斯係秦國有話語權,有影響力,行到邊都有人俾面,秦國國內有過萬個Fans屎,是但講句野都可以賺到成千上萬個Like。李斯除左係秦國出名,在外國亦享負盛名。六國君臣,每逢提起秦國,就一定談到李斯!你如果問當時的天下人,李斯是秦國人嗎?個個都說:一定係!

外國出世有原罪嗎?

然而,若論本土純正性,「客卿」這個身份,本身就有一種原罪。因為李斯不是在秦國出世,所以稱作「客」,而這個「客」字,就是李斯永不磨滅的新移民烙印。好有一個「客」字,即使你得到丞相賞識,受大王重用,受百姓擁戴,做大官,但你仍不是自家本土人。從這概念出發,「客卿」只是新移民,而不是秦人。

如果秦國只得一兩個「客卿」無乜所謂,本土人唔覺佢地特別乞人憎,不會想到要排斥他們。但當「客卿」越來越多,矛盾便出現。首先,本土人會覺得「客卿」在搶奪秦人資源。一眾來自異國的「客卿」攜同妻兒來到秦國定居,分薄了秦人的土地資源,秦人日漸覺得,用來耕作及居住的土地,被一大班外來新移民佔據。此外,士人晉升亦是一個問題。多了這些新移民來做「客卿」,少不免令到秦國本土士人覺得有人同佢地爭飯碗,求職晉升機會減少。

排斥新移民是狹隘本土主義

本土派人士排斥新移民,是因為他們只看到個人眼前利益,是狹隘本土主義。但單單罵新移民爭奪本土資源,好像不夠理直氣壯,總要找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將新移民一舉驅逐。剛好有一個來自韓國,叫鄭國的水利工程師,借替秦國修築渠道為名,實質為韓國在秦做間諜。秦國的本土派士大夫們終於遞到了機會,大肆宣揚「秦人優先」意識,認定外來新移民個個都有秘密任務在身,要來秦國做間諜,並「溝淡秦人」,對秦國不利,並要求秦王下「逐客令」,驅逐新移民出境。秦國本土派官吏更議好了「客卿」驅逐名單,李斯亦榜上有名。可見當時本土派士人跟外來新移民的矛盾真的十分激烈。

秦王眼見臣下對新移民有諸多不滿,加上新移民來本國做奸細實在不可不防,基於「本土利益」考慮,秦王亦有所動搖,遂下達「逐客令」,驅逐新移民。身為「客卿」的李斯,雖然以新移民身份受人排擠,但他不愧為真秦國人,堅守秦國的核心價值,以秦國真正的「本土利益」去想問題,不像一眾土生土長的「秦豬」,只維護個人的眼前小利而空談「本土主義」。於是,李斯不溫不火地寫下千古奇文《諫逐客書》,向秦王陳述何謂真正的「本土利益」,成為後世本土主義論述的一篇參考瑰寶。

讓新移民發揮所長做大個餅

秦國的核心價值是甚麼?李斯在《諫逐客書》提到:「蚕食諸侯,使秦成帝業。」秦國的核心價值就是要不斷強大,開闢疆土,號令天下。要實踐秦國的核心價值,靠的是甚麼?靠的就是從四方吸納人才。「客卿」於秦國,由來已久,像孝公用商鞅、惠王用張儀、昭王得范雎等,都使秦國日益強大。其實,土生土長的「秦豬」擔心新移民分薄資源,是偽議題。秦國只要不問出生,盡吸天下英傑,秦國自然強大,秦強大則物質和彊土日益豐盛,餅做大了,大家自然可以享用更多資源。相反,如果秦國排斥或驅逐新移民,就是「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意思是將優秀的人才趕至其他國家,益了敵國而令秦國人民受損,損害本土利益。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點出,吸納新移民才合乎本土利益,而驅逐新移民則剝弱本土利益。然而,新移民人多口雜,「溝淡」秦人,或者部份新移民圖謀不詭,混進秦國做奸細,也是有的。然而,李斯在《諫逐客書》亦說到:「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不管外來移民是基於甚麼原因來到秦國,但以秦國之理念,國勢之優越,秦國能夠同化這些新移民,令他們最終以身為秦國人而自豪。

同化新移民

就以逐客令的導火線鄭國為例,他原是韓國人,優秀的水利工程師,受韓王差遣來到秦國,負責秦國的水利建設,藉著在秦國大興土木,消耗國力,使秦無力用兵於韓國。後來鄭國來秦的圖謀被發現,秦人想殺死鄭國,鄭國卻辯解說:「臣開始的確是為韓國做奸細而來,但水利建設完工後,對將秦國大為有利。臣雖為韓國延續多幾壽命而來,但臣的工作卻是為秦建立萬千萬代的功業。」秦人認為鄭國說得有理,不再問他的罪,繼續任用他修建水利。結果工程完結,就如鄭國所說的一樣,秦國更加強盛!

由此可見,即使別國派奸細混進新移民當中,只要秦國人自己夠聰明,便能識破奸計,而不用排擠所有新移民。再者,只要本國條件優厚,留得住人才,讓新移民有機會發揮所長,不管對方當初來秦時有沒有不詭企圖,秦國人最終都能夠把新移民同化,令一眾「客卿」忠心於秦,貢獻於秦。排斥新移民,驅逐「客卿」只是斬腳趾避沙蟲的做法,喪失民心,對內製造分化,對外令人才不敢前來,只有另覓他國,「藉寇兵而繼盜糧」,把人才送給別國使敵人強大,實在愚不可及!

秦王贏政聽取各方意見,權衡輕重,明白何謂真正的本土利益,於是取消逐客令,讓李斯復職。秦國排斥新移民之爭議,暫告一段落。

秦國歷史及本土爭議,可有多個角度去探討,我只抽出《諫逐客書》之要領討論一番,如有不善,望讀者賜教指正。

 

作者:黃一恒(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秦國有一個新移民叫李斯(黃一恒)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