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於新聞看到曹仁超逝世。回想數年前,曹仁超的普通話成為一眾網民的笑柄,但以現在的社會狀況看來,似乎普通話說得差不應該被視為一件羞恥的事。只是數年過去,變化卻是這麼的大。

還記得我08年初進大學,看到有一科Hong Kong Popular Culture可供選修,是社會學的科目。那時主修經濟金融的我,也不知道甚麼是社會學,只是因為對這個課題有興趣,就二話不說,第一個學期就選修了這科。第一堂我老早就坐在課室中,滿心期待,想着老師可能會選談哪一些廣東歌,香港電影,電視劇集。老師看到人數差不多,也甚麼都沒有說,在電腦鍵盤上按了幾按,螢幕便在播放一段片段。

不是香港電影,不是香港的電視劇,也不是香港的流行曲。

是剛過去的北京奧運開幕式。一個個仿似是特技效果的大腳印煙花,一步一步的走進了鳥巢會場,疑幻疑真。我坐在看着,又左顧右盼,大家都看得快要眼眨淚光似的。無他,祖國終於都強大起來了,我們也應該因為我們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這是2008年。

我剛上了大學的網頁,七年多後的今日,這個科目仍有開辦。不知道今日這個科目的第一堂,又會播放甚麼片段呢?

大學二年級,必修中文。從我那年開始,我系中文課課程加上了簡體字、普通話。我心裏不是味兒,只是看見各位同學又是那麼的隨遇而安,我又不好意思要說些甚麼。而且我中學時期也常閱讀簡體字的書籍,要考核簡體字對我其實還是有利的。我倒是挺好奇,如何能在已是那麼豐富緊湊的課堂中,能在一個學期內,教懂學生簡體字,普通話。

實在這是不可能的。

簡體字基本上就只是派了一張繁簡對照的列表。而對於普通話,印象中只是有一堂導修課,老師另外找了一個人跟我們說了一些普通話。聽老師的語氣,要教授簡體字,普通話,都是上頭的指示。他專長的是中文,但要他教這些,也只得無奈接受。

課程考核普通話的方式是,若我們在期末課堂的簡報中使用普通話作報告,會有額外分數。我們組內卻一致決定,放棄這額外的分數。幸運地,這個中文課,我最終還是取得了 A 。

我想今天老師仍然是依樣的在大學「教」着簡體字與普通話。始終每一件事一旦被確立,要改變也是十分困難。我見現在大家都會仗義執言,我那時卻沒有為他們做些甚麼,實在不好意思。

社會是轉變了。想法是轉變了。問題亦都也是多了。這些轉變,這些問題,也不會是無故出現的。

有說,這些問題都是人為的。但願,我們會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人和方法。

 

作者:保文(本文章由聚言時報授權提供)


 曹仁超逝世的一些聯想(保文)

 https://www.facebook.com/GaldenPolymer/time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