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國務院出台了《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我國新建住宅要推廣街區制,原則上不再建設封閉住宅小區。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實現內部道路公共化。」寥寥數語,一石激起千層浪。

小區院牆要拆掉,仿佛「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生活要被都市車水馬龍的喧囂所淹沒,這的確令許多人深感不安;而新建開放型社區也將對我國的城市規劃、交通改造、地產開發等造成複雜影響。本文所關心的是該《意見》的實施,將直接改變的物業公司的生存狀態。

其實,社區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裡面有各種便民的生活配套,比如超市或便利店、餐館、菜場、洗衣店、理髮店、母嬰館等,有的社區還有學校、醫院、藥店、會所等業態,從某種程度上講,居民可以在小區內可以「自給自足」。而物業公司在這個系統中扮演 「看管者」的角色,負責小區治安維護、公共區域環衛、維修設備等基礎保障工作,因而社區居民委、業主、商戶都視物業公司為小區「管家」。

物業公司也無法脫離社區而生存:(1)物業公司所雇傭的保安、保潔、維修等多個崗位人員,大多屬於下崗職工、民工或離退休人員,小區是他們維持生計的庇護所;(2)物業公司所引入的小區的一些小生意,也得益於社區的壁壘,而避免了激烈的市場競爭;(3)物業公司主要的收入來源為物業費,與鄰里之間的陌生狀態相比,業主與物業的聯繫更為緊密。

開放型社區的興起意味着一些傳統物業收費項目將會逐漸消失,既有的管理模式也會遭受衝擊,比如,門衛還設不設?小區垃圾是由物業公司還是市政處理?外來人員與小區人員如何辨識?停車費還收不收? 我們不妨來設想一下,社區與公共交通系統之間打通之後,可能給社區帶來的變化。

沒有圍牆的小區讓人更沒安全感,居民的安全需求必然更為迫切,當小區治安納入公共秩序的一部分后,可能會由城管或派出接管;物業公司則轉向為社區居民推銷和安裝智能安防設備,並加派對小區樓宇或單元的監控和安保服務。

以往網購快遞上門大多放在門衛室,隨着門衛室的廢除,快遞更多會儲存在智能快遞櫃中或直接上門。

「社區馬路」將佔用社區的土地,公攤面積費用、公共設施的維護費用削減,物業費來源萎縮。

以往社區經營業態的客源成分單一,也缺乏同行競爭;開放型社區經濟的市場准入門檻大大降低,社區招商的難度也隨着降低,各種業態的社區連鎖店可能會越來越多。

物業的閑置勞動力將會被眾包物流、倉儲配送、上門到家等服務項目整合。

據艾瑞咨詢預計,2015年我國社區O2O滲透率不足6%,社區拆牆之後,本地生活服務O2O項目線下地推阻力減少,開放型社區的到來,將使得O2O在線下的滲透率上升,本地生活服務的市場規模也水漲船高。

實際上,開放型社區就物業公司對建築物的管理而言,是危機;就物業公司做好居民家庭消費來說,則是轉機。物業公司守着大量有明確消費需求、有相當購買力的客戶,只收物業費無異於「端着金飯碗討飯」。在運營社區居民全家庭生活周期管理和服務方面,物業公司依然佔據着「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1)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社區O2O創業潮在資本驅動下異常火熱,無論是社區O2O服務平台,還是眾多的商超、生鮮、外賣、零售、洗滌、維修、廢品回收等垂直領域的O2O項目,無不希望能與社區里的物業公司合作開墾社區經濟,而物業公司整合資源正當其時。

(2)作為居民消費的前沿哨站,物業公司在商業競爭中可謂「近水樓台先得月」,比如二手房交易、房屋租賃一直在房產經紀公司的主營業務,但很多盤踞在社區周邊的黑中介,讓業主們深惡痛絕,物業公司為何不自己當「中介」,為小區居民提供更加踏實放心的服務;物業公司還可在新房銷售中發揮經紀人的作用。比如業主在買房后需要裝修,而裝修的工期較長、工序多、材料多,如果沒有第三方監理,施工方容易偷工減料,但如果有物業公司的服務人員擔任裝修監理,那就再合適不過了。

(3)物業公司掌握所有入住業主的真實信息,物業公司在與業主全天候的接觸中,能夠敏銳獲取到居民的家庭生活消費需求第一手信息,比如準備二胎的夫婦需要月嫂、母嬰、保姆等家政服務,退休職工需要醫療康復、外出旅遊等方面咨詢,學生需要報班培訓等。由於小區居民對物業公司更加熟悉,物業公司與相關領域的商家異業合作,其供需信息的匹配度和成交率都比較高。

以上可以看出,物業公司只要找准在社區經濟產業鏈中的定位,可以創造很多的收入增項和服務溢價,物業公司還需要跨過物業費改革、服務從業人員職業化程度低、現代物業管理理念欠缺、市場競爭意識淡薄等幾道坎。隨着開放型社區時代的到來,物業公司不能再指望停留在那種操持後勤保障討要物業費的日子了。重新定義物業服務,抱住我國居民家庭生活消費升級的大腿,找到新的盈利點,也許未來的物業公司,和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物業公司完全不同。

作者:李星,策劃人,專註於家庭生活消費O2O研究


 社區「拆牆」之後,將帶來居民消費O2O的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