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提到 Parrot 在香港推出了最便攜的無人航拍機, 向來 Parrot 在無人機的發展上都採用了大膽、前為的手法:例如人人都用 2.4G 射頻,它們堅持用 WiFi;人人都學 Phantom 的「小白」風格 UFO 外型,它們就偏偏走復古的飛機型設計;好吧,當大家都在學 DJI 的三軸雲台和可收摺腳架設計, Parrot 這回不單不要腳架,甚至連雲台也不要了。
WiFi 的堅持
雖然不少做無人機的都有嘗試 WiFi 連線這回事,但結果往往都是以試水成份居多,最終還是回來傳統的 2.4G/5.8G 多通道遙控,就只有 Parrot 只此一家,由第一代 AR.Drone 至今推出一堆無人機,但仍然堅持 WiFi 連結。究竟對於無人機這種遙控的玩意來說,WiFi 究竟是如何讓人又愛又恨呢?
先從缺點說起:
遙控距離不足:由於在技術、法規及成本等因素限制下,移動設計的 WiFi 接收距離有限,一般手機都只有 50 米左右的距離,與一般遙控模型動輒 100 米以上相比(最少在香港),實在相差很遠;更重要的是訊號的質素很難預測,今天的橫向的收訊很好,但當你往天空飛時,訊號質素突然急速下降,進而發生意外;
穩定性低:由於 WiFi 網絡完全透過數碼處理,所以所有操作必須經過軟件控制,軟件的質素決定了無人機的穩定性,只要軟件有 bug 或是不夠穩定,都會直接導致無人機出現嚴重的抽風、發狂;
遲滯:目前 WiFi 網絡速度仍然不太足以應付無人機的運作,在操作上經常出現遲滯,當你在手機下達前進指令,無人機可能要一秒後才會有反應,而且 WiFi 網絡在長距離或干擾下會變慢,導致其遲滯感會更嚴重--如果 WiFi 網絡還要同時傳輸例如圖像等資料,遲滯會更嚴重;
然而,為甚麼無人機生產商仍然積極的試水?Parrot 仍然堅持 WiFi?總有它的好處吧。
通用的傳輸橝準:WiFi 的 802.11 標準廣被全球接受,只要用 WiFi 的機器,原理上都能與 WiFi 無人機溝通,不但不用再適配遙控器,而且只要有 WiFi 的手機、平板,甚至電腦都能操作,甚至是由電腦編程來操作;
電腦親和力強:一般多通道遙控,只有寥寥少數功能、或是必須透過不同的道道、頻譜才能加入更多的功能。但 WiFi 傳輸採用的 AT 信號能同時傳輸更複雜而多樣化的數碼訊號,讓無人機的各種數據更易於讓電腦統一運算,實現多種感應器之間的聯動。
最便攜航拍機
雖然 Parrot 官方從來沒有拿便攜這一點用來作賣點,但是從 Bebop 一扭即拆式的旋葉設計,到無拉線式設計的充電器,都可以很明顯見到 Parrot 本身有意思把它變得很便攜。究竟它有多便攜?事實上,拆了槳葉的 Bebop ,橫向面積與一台 9.7 吋的 iPad Air 相若,而厚度與一個月餅盒差不多。我們可以拿目前流行的無人航拍機 DJI 的旗艦 Phantom 2 Vision 來比較。
軸距:350mm (P2V) 250mm (Bebop) (-28.6%)
長度:370mm (P2V) 320mm (Bebop) (-13.5%)
寬度:335mm (P2V) 280mm (Bebop) (-16.5%)
高度:83mm (P2V) 36mm (Bebop) (-56.6%)
重量:1180g (P2V) 390g (Bebop) (-67.0%)
基本上屬於 250mm 軸距級別的 Bebop ,橫向呎吋並沒有比 350mm 軸呎的大四軸有很大的優勢,它的便攜主要體驗在兩點:
它不用遙控器,也不用額外再接駁圖像傳輸(圖傳)螢幕;
它不需要用來穩定鏡頭用的雲台 (Gimbal),使機身高度大幅減少;
它的重量輕太多了;
前面的遙控器優勢,自然是 WiFi 機種的最大最大優勢,DJI Phantom 的遙控,本身就像是一台 Bebop 的大小,而且、那還是未計圖像傳送螢幕.用 WiFi 的 Bebop 呢?可以直接用手機或平板操控,先不要說手機的輕便性,假設外出旅遊,大家可能不帶航拍機,也會攜帶一台平板在身上,用平板操控,最少就省了一個月餅盒的空間(笑)。
而後者的雲台問題,Parrot 以一個類似「電子雲台」的設計來穩定攝錄畫面(後面我們會分析)。由於不用笨重的雲台(以 Zenmuse H3-3D 為例,淨重 168 克,GoPro Hero 4 淨重 88 克,加起來達 256 克),所以就不再需要高身腳架,相機也可以重新設計,然後由於重量減少了,電池容量也可以少一點,馬達也可以稍為弱一點,從而再進一步給機身減磅,一口氣把困擾中、大型無人機的重量和體積問題解決了。
又愛又恨的相機
事實上,Bebop 的最大吸引力都來自這個「電子雲台」(不少媒體都以為 Bebop 讓人咋舌的是由機身內藏的防抖球所致,那完全是錯誤的:防抖球一般來抑制馬達產生的啫喱紋),它才是抑制影像抖動和俯仰的功臣: 180 度魚眼鏡、雙核處理器和四核圖像晶片,以及 Parrot 軟件工程師,其實在 Parrot Bebop Drone 的官方網頁上有很清楚解釋它們的圖像穩定技術,Odin 就不再複述了,而實際出來的效果亦實在令人驚艷(見下圖的官方網站介紹)。
~original
然而,這個「電子雲台」也不是毫無缺點。首先,「電子雲台」要裁切畫面來穩定影片,所以雖然是用了 180 度魚眼鏡,也仍然是正式的 1080p 影片,但實際輸出的影片卻只有大約 100 度的輕微廣角(見下圖);相比其它採用廣角鏡頭的 ActionCam 相比並不算很廣--當然相比之下 Bebop 的最大好處是影片的魚肚扭曲全部會被修正。另外,如果仍然想要 180 度的廣角,只要使用照相模式,照片(不是影片)就是用魚眼鏡原圖輸出(見下二)。
Odin 不知是否因為「電子雲台」要裁切 180 度魚眼鏡畫面的關係,需要進一步裁切畫面而把像素提高至 1400 萬,因而也把感應器呎吋提升到 1/2.2"(數值愈少愈好),更用上 F2.2 大光圈(EXIF 標示為 F2.4)和 AI-S 自動進行測光聯動。如果拿 Bebop 的鏡頭與專業的 GoPro Hero 相比,GoPro Hero 3 Black Edition 才有能與其相比的 1200 萬像素 和 1/2.3" 感應器和 F2.8 光圈,在數據上仍然稍遜一籌 ;但實際上呢? Bebop 的 AI-S 很明顯是十分優秀,光圈的轉換極度快速,更重要的是畫面穩定得令人咋舌,足以讓人以為那是接了三軸雲台拍攝。影片輸出為 1080p,但質感帶着濃烈的油畫塗抹感,有點斧鐅的人工化痕跡,單純在畫質與 GoPro 有點距離,不過單從消費級別的角度看,己經算是很不錯。
可是,即使 Bebop 畫質在消費級別上不算太差,但其低光源效果實在很不理想,不單降噪能力不好,更頭痛是即使透過加大 ISO 來補光,畫面只是單的「變白」,暗位細節卻沒太大的改善,而且畫面在低光下很容易出現修片感覺的跳格現像。另外,雖然它的自動光圈速度很快,但動態對比並不太好,畫面在出現稍為明顯一點的光暗對比下,暗位都直接黑成一團,幾乎連一般智能手機都不如。
更要命的,是低光源效果不佳,對於這台依賴 FPV 飛行的機種來說不是好事,在這情況下飛行根本是接近半盲--但它是沒有 LED 燈,根本不可能在夜間可視飛行...
Parrot Bebop Drone 評測:愛恨交織的無人航拍領域(一)
https://www.facebook.com/digitalxy/info